莱昂纳多演中年大叔!《一战再战》里显狼狈,背后有深意?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7 15:28 1

摘要:更让人意外的是,这片子还是“鬼才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咱后面简称PTA)的作品第一次在咱们这儿院线上映。

最近莱昂纳多带着新片《一战再战》进国内院线了,这可是他《荒野猎人》之后等了十年的新作。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片子还是“鬼才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咱后面简称PTA)的作品第一次在咱们这儿院线上映。

我之前一直觉得PTA的片子偏艺术向,大概率只会在小众影展露脸,这次能引进,确实给了不少影迷惊喜。

这片子投资不算小,花了1.3亿美元,说是PTA迄今为止花钱最多的一部。

本来想以为PTA一直走小众艺术路线,后来发现他这次明显想试试主流商业片的水,但骨子里还是没丢自己的风格。

片子里讲的故事挺有意思,开头是一场激进革命,过了十六年,革命的“后遗症”就冒出来了因为一个生父不明的少女,当年参与革命的人几乎都被卷进了绑架案里。

当年的“革命领袖”和“镇压首领”,这两个像“父亲”一样的精神符号,隔了这么多年又正面撞上了。

看着片子里那些曾经热血的少年变衰老,我还挺有感触的。

年轻时那股激进的革命热情,跟着年纪跑没了,再想“聊发少年狂”,反而显得力不从心,跟咱们身边那些被生活磨平棱角的中年人挺像。

片子带点荒诞喜剧的味儿,但该严肃的地方一点没含糊。

美国那边不少权威媒体都说,这片子明年奥斯卡大概率能冲一冲。

我身边有观众看完说,这就是美国版《让子弹飞》,尤其在把历史事实揉碎了用隐喻讲出来这一点上,俩片子确实像。

不过《一战再战》更侧重美国自己的历史困境,比如革命之后的路线分歧,还有不同群体的精神迷茫。

聊完片子里的故事,咱得说说导演PTA。

这人的经历说出来还挺传奇的,1970年生在加州影视城,那地方当年色情工业特别发达,他爸还是当地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兼演员。

家里的氛围对他影响不小,八岁就开始自己拍小片子了。

本来他还在纽约大学电影系读书,结果没读多久就退学了,还用退回来的学费拍了个叫《咖啡与香烟》的短片。

没想到这短片还真让好莱坞注意到他了,算是给他的导演路开了个门。

2012年的时候,他凭《大师》拿了威尼斯影展的最佳导演银狮奖,成了影史上第一个把柏林、戛纳、威尼斯三大影展最佳导演都拿遍的人,“鬼才”这名号就是从这儿来的。

之后他拍的《大师》《性本恶》这些片子,风格跟之前又不一样了。

有的影射宗教故事,有的讲嬉皮文化,把美国七十年代的社会氛围全裹进去了。

我觉得PTA特像个挖历史的考古学家,总能把美国现代文化史里那些藏着的创伤、信仰和欲望挖出来,再拍成故事给观众看。

这次《一战再战》其实是他“美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前两部是《血色将至》和《性本恶》。

这三部片子连起来,差不多把美国从资本狂潮开始,到反文化幻灭,再到现在意识形态撕裂的状态都讲透了。

片子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主角帕特以前是意气风发的革命英雄,现在成了大腹便便的单身爸爸,背不熟安全手册,记不住暗号,连逃生的屋顶都跳不过去,活脱脱一个狼狈的中年人。

PTA特别会把个人故事往大时代背景里放,比如帕特的狼狈,其实也映着美国社会现在的状态对未来没谱,又总怀念过去。

不过这次他没像以前那样只讲困境,反而给了个“家庭”的出口。

片子里帕特最后跟女儿回了家,恢复了以前的装修,还学着用智能手机。

本来想觉得这结局有点不真实,后来发现这才是最贴人性的再乱的时代,家总能让人找到点踏实的感觉。

片子里的角色也都有说法,黑人革命领袖帕菲迪娅代表左翼,激进但总把欲望当理想;

白人军官洛克乔的俱乐部像极了极右翼,讲究血统纯正,却透着一股软弱;

帕特代表的左派革命者,嘴上说自由信仰,实际上早就迷茫了。

反倒是拉美移民Sensei,看着最清醒,知道自己要干嘛,还总帮别人。

如此看来,PTA其实没偏向任何一方,反而都点出了各自的问题,这种中立的视角还挺难得。

现在去影院看《一战再战》的观众里,不少人不是PTA的老影迷,有的是冲着莱昂纳多去的,有的是被“美国版《让子弹飞》”的说法吸引来的。

不管是哪种原因,能让更多人看到这种有深度又不枯燥的片子,总归是好事。

毕竟现在能把虚幻与真实、历史与现在揉在一起,还能讲得有意思的电影,真不算多了。

PTA之前说过,他不觉得超级英雄电影会毁掉电影,但他自己就是不拍英雄。

在他的片子里,主角都是些有缺点、会迷茫的普通人,可正是这些普通人的故事,反而更能让人看清一个时代的样子。

《一战再战》就是这样,没有宏大的口号,没有完美的角色,却把美国的历史循环和人性困境讲得明明白白,最后还留了点关于“家”和“爱”的温暖,这大概就是它能让人记住的原因吧。

来源:有风来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