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可能成为“年度最佳”的奥斯卡大热门,为何是它?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6 08:11 1

摘要:第一次看《血色将至》,我就认定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简称PTA)是美国当代以及未来最重要的电影大师。看他的电影是一种极致的体验,反常规的叙事技巧,精妙奇巧的视听语言,极富激情的创新力,充满生命力的鲜活表演,全方位地让你感受到电影艺术层面的魅力。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第一次看《血色将至》,我就认定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简称PTA)是美国当代以及未来最重要的电影大师。看他的电影是一种极致的体验,反常规的叙事技巧,精妙奇巧的视听语言,极富激情的创新力,充满生命力的鲜活表演,全方位地让你感受到电影艺术层面的魅力。

而他的新片,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一战再战》,是今年好莱坞最受影迷和评论界期待的电影。九月在北美上映时,就广受好评。IMDb开分8.3,烂番茄新鲜度95%,MTC评分高达95分。斯皮尔伯格盛赞“好看到难以置信”。在中国上映后也获得了相当高的口碑,豆瓣开分8.1,不久升至8.2。绝对是今年最值得一看的电影杰作。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

《一战再战》是一部真正属于大银幕的电影。它并不依赖任何视觉特效或场面奇观,而是将视听艺术最本质的魅力还给电影本身。

电影前四十分钟,用史诗般的镜头向我们拉开了一个激进左翼组织“French 75”的革命兴衰往事。起初,他们通过武装行动成功解救了一批遭到政府关押的非法移民。尝到甜美胜利的革命者们纵情欢呼,用闪亮的焰火和滚烫的子弹填满幽黑的夜空。接下来,他们炸毁了一个政客的办公室,因为对方通过了当地禁止堕胎的法案。随后又袭击了电网和银行,试图用极端的战斗实现其政治目标。强硬的领导者帕菲迪亚与热血的爆破专家帕特,在一次次行动中感情升温,革命的热情也在暴力与性的交融中顶向高潮。

然而,恐惧、徘徊、犹疑,在不知不觉中爬上革命者的心头。怀孕生女后,生活的负担也拉扯着帕菲迪亚的革命理想。一次意外被捕后,帕菲迪亚为了避免入狱,加入了证人保护计划,背叛了昔日的同志们。一时间,组织分崩离析。帕特带着女儿逃到一座庇护移民的小镇,改名为鲍勃,从此过上了远离网络的隐居生活。

后两个小时的故事发生16年之后。鲍勃将女儿抚养长大,原以为已经远离了革命和危险,却没想到当年追捕他们的军官正在逼近小镇。得知消息的前同志再次现身,救走了鲍勃的女儿。而鲍勃因为忘记了组织暗号,无法及时来到集合地点。一场紧张刺激又充满滑稽的追逐战,就此拉开了帷幕。

整部电影长达162分钟,从头至尾不让人感到乏味。这首先要归功于极其个性化的叙事手法。表面上,这是个带有谍战元素的动作类型片,但在具体的段落中处处不按套路出牌,意外丛生,峰回路转。再加上几位演员极为有趣的表演,让观影的每分每秒都充满了乐趣。

当然,最令人振奋的当属P·T·安德森卓越的影像审美与非凡的场面调度。他的电影在这方面从未让人失望过。虽然不是作品序列中最出色的一部,但片中依然有不少令人瞠目结舌的场面。

有一场群戏。政府军正在搜捕镇上藏匿的非法移民,本尼西奥·德尔·托罗饰演的空手道老师,在收到消息后有条不紊地回家安排移民安全撤离。这段场景中,镜头跟随他的身影,在四通八达的建筑内部步步推进,不动声色地向我们展现了移民们被挤压的生存空间,以及老师从容而智慧的组织形式。

结尾的荒漠追车戏,更是全片的最高光,也是一个足以载入影史的精彩段落。如波浪般起起伏伏的公路上,前前后后三辆汽车你追我赶。因地势的变化,视野时而开阔时而受限。空气在高温下产生的颤抖效果,加剧了心理的焦灼感。密集而紧张的鼓点,将观众的情绪不断推向高潮。整段追逐戏无一句台词,却充满了悬疑感和戏剧张力,令人从头至尾屏息凝神。

强尼·格林伍德的精彩配乐也是本片必不可少的亮点。他更出名的身份,是摇滚乐团Radiohead(电台司令)的吉他手。从《血色将至》起与PTA开始了长期合作,其配乐也成了PTA电影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年来,他也参与了其他热门电影的配乐,如《犬之力》《斯宾塞》《你从未在此》等,都获得了极高的赞誉。

在这部《一战再战》里,格林伍德用变化莫测又独具一格的作曲和插曲,不断吊着观众的兴奋劲,不仅让剧情节奏总是处于鲜活的韵律之中,也在听觉层面构建起了一层情感上的叙事空间。

比如,故事开头一系列疾风骤雨的革命行动,打头的是一首沉重而悲情的钢琴曲,铮铮有力,却又隐隐流露着一股宿命感。而当武装行动不断升级之后,旋律瞬间转向紧张不安的诡异曲风,似乎暗示着革命势头即将急转而下,步入危险的境地。

有人说电影的配乐铺得过于满当,但实际上,所有的音乐使用都有讲究,而且并非毫无节制。印象极深的一幕,是抵抗组织在一次抢劫银行行动失败后驾车逃亡。此时,电影一反追车戏必有配乐的惯常套路,而是让背景乐突然消失,只剩下尖锐的急刹车、哐哐的撞车等刺耳的音效,营造出非常写实的沉浸感。

《一战再战》重生了大银幕无法被短视频消灭的独特体验,印证了电影创作无法被AI取代的核心价值,更唤醒了人们对于电影艺术最本能的迷恋和期待。斯皮尔伯格在看完影片后,将《一战再战》与经典电影《奇爱博士》相提并论。的确,PTA有资格成为这个时代的库布里克。在今天这个愈发平庸的电影时代,依然敢于用巨大的艺术魄力去创作一部类型大片,这份自信与雄心,令人肃然起敬。

《奇爱博士》剧照

PTA作为一个另类的独立电影导演,在美国本土并不为大众所熟,反倒在国际影评圈广受赞誉。至今,他已经囊括了戛纳、威尼斯、柏林三大电影节主竞赛的最佳导演奖,艺术技法毫无争议。但在市场表现和奥斯卡奖上,依然两手空空。

他有点像年轻时的马丁·斯科塞斯,早早在评论界成名,却始终难以获得大众的认可。两人关注的主题内核,也有很多相似之处。PTA的第二部长片《不羁夜》就被普遍认为,从技法到叙事表达都受到了斯科塞斯电影的深远影响。虽然不像斯科塞斯那样对黑帮、暴力情有独钟,但两人同样热衷于站在美国梦的另一面,去剖析美国社会的历史与精神文化的变迁。

《不羁夜》剧照

PTA的过往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关注个体的、私密的、微观的情感关系,如《私恋失调》《魅影缝匠》。这种关系往往是脆弱的,偏执的,甚至是扭曲病态的复杂形态,以暴露人性深处复杂的黑暗。而另一类则是对不同时代下美国社会文化冲突与精神危机的观察。纵观PTA的所有作品,我们可以串联起一部精神信仰层面的“美国往事”系列。

《魅影缝匠》剧照

时代背景最早的是《血色将至》(2007),讲述了一位美国石油大亨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发家史,通过展示他的疯狂、无情、狡诈,来揭示资本主义贪婪与野蛮的本质。同时,也用资本家与神父的权力争斗,来隐喻美国经济快速扩张时代下,新旧价值观的对撞与精神信仰的撕裂。

《血色将至》剧照

《大师》(2012)的故事聚焦在二战之后,主角是一名经历战争创伤的海军士兵,退役后难以回归正常社会,只得四处漂泊。直到他结识了一个宗教领袖并加入了他的团体,感受到了一种家庭般的认同感。然而他始终还是无法彻底相信教义,最终选择孤独地离开。电影通过一个美国士兵在战后寻找情感归宿的故事,侧面反映了二战后美国社会的新一轮宗教觉醒运动(片中的宗教领袖,参考了现实中著名的山达基教创始人),借此展现人性中非常复杂且难以解释的一面,并讨论一个人的破碎心灵如何得到真正的修复。

《大师》剧照

《性本恶》(2014)的时间跳到了1970年代初,讲述嬉皮士运动落幕后美国青年的精神失落,他们身上的性格特征、文化属性注定成为了一种“固有缺陷”,使得自己难以融入体面规范的主流社会。《不羁夜》(1997)揭示了从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美国色情电影产业的兴衰,讲述一个底层青年如何通过小众的色情演员身份获得事业成功,又如何因为过度的膨胀以及产业本身的边缘性而跌落谷底。《甘草披萨》(2021)的时代夹在前两部的中间,为我们呈现了电影之城洛杉矶的一对年轻男女,在这里成长、恋爱,渴望成功,却又总是遇挫的青春时光。《木兰花》(1999)则围绕1990年代的美国电视媒体业,展开一幅人际关系如何相互影响的众生受难图。

《木兰花》剧照

《一战再战》同样是一部对美国当代社会的精神观察。故事改编自后现代主义作家托马斯·品钦的《葡萄园》,是PTA自《性本恶》之后对品钦作品的第二次取材。这一次,PTA只是提取了原著的大体结构和灵感,同时融合了其他的元素和故事内容。

原著以1984年为主线,通过回顾自由、浪漫和充满反抗精神的1960年代,来反映美国社会的自由理想在高压强权下不断被挤压、消亡的过程。而电影则将故事背景移植到了当下。同样借助16年前后的时代对比,来表现美国社会周期性的抗争历史,并影射出美国社会今天的诸多问题:贫富悬殊、社会撕裂、政治极化、人道主义危机等等。

无论PTA的电影处于怎样的时代,面对怎样的社会形势,其故事里的人物往往都是相似的异类——古怪反叛的边缘者、格格不入的局外者或是郁郁不得志的失落者。他们期待借助世俗成功、融入主流的方式来获得某种精神认同,但这个过程总是伴随着自我的迷失,从而产生严重的存在焦虑。最终,要么在偏执中走向黑暗,自我毁灭,要么回归边缘,重拾纯真,恢复心灵的自由与平静。而这种心理挣扎,并非所谓的边缘人独有。实际上,任何人都可能存在古怪而另类的一面,任何人也都会经历自我迷失和身份焦虑。而PTA的电影为我们道出一个令人难过却不可辩驳的人性悖论:我们总是渴望融入社会,却又本能地抗拒社会化。

《一战再战》同样含有这样的人物曲线。小李饰演的鲍勃是一个不那么彻底的革命者,从他对炸弹技术的着迷和精通中,可以猜想他在加入组织之前,或许也是个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的叛逆者。而他加入抵抗组织的原因,很可能是在这里寻找到某种价值共鸣和情感连接。但显然,他对于情感关系的看重,远甚于改变世界的信念。

西恩·潘饰演的反派上校洛克乔,同样也是一个矛盾的怪异者。他虽然是个典型的种族主义白人,但又无法克制地爱上黑人女性。为了加入白人至上的精英俱乐部,只能不择手段地消除自身的“污点”,最终造成巨大的混乱,也导致自己走向覆灭。

以边缘人的视角,完成对于美国历史的关注和个人精神的探索,奠定了PTA艺术创作的原点,构筑了其电影最核心的风格和主题。同样,这也是马丁·斯科塞斯、罗伯特·奥尔特曼等诸多电影大师共同的创作母题。如今,PTA继承了他们的衣钵,继续在新的时代沿着这个方向努力,用电影解析着美国梦的复杂面,以及当代人的精神困境。

遗憾的是,《一战再战》即便受到影迷和评论界的大肆赞誉,但票房成绩上还是落个惨败。目前全球票房刚过1.6亿美元,由于其制作成本高达1.4亿美元,靠院线回本基本无望。预计会给出品方华纳造成1亿美元的亏算。

影片在中国内地市场也号召力有限。即便有小李这样的大明星,目前累积的票房也只超过2400万,预测总票房不到5000万。市场失败的原因并不难找,首先是因为中国观众已经对于好莱坞大片失去了兴趣,其次是电影内容的确具有一定观赏门槛。

精巧细腻的镜头语言,往往不是普通观众的首选,反而容易被质疑故事混乱,节奏拖沓。呼应现实的社会议题,也不是什么市场灵药,反而可能产生劝退的效果。现在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电影院更像一个需要远离现实,无脑放松或宣泄情绪的去处。政治议题越强的电影,越来越难以卖座。

不过,与其说《一战再战》是一部政治议题电影,不如说是一部反政治的荒诞喜剧。片中表现出的政治立场和主张,其实并不鲜明,而且对左右两派的极化都进行了一定的讽刺。

以洛克乔为代表的极右种族主义者军官,讽刺性自不必多说。古板守旧,控制欲爆棚,为己私欲滥用职权,是片中最恐怖的反派,也是最滑稽的小丑。而以帕菲迪亚为代表的极左激进组织,也并不光辉。起初,看着激情饱满,信念坚定,可随着剧情发展,组织的僵化、行动的胡来愈发明显。如果说解救被捕的移民,还能找到正义的说辞,那么后面不断升级的爆破和抢劫银行等行为,已经与恐怖主义、反社会者无异。

当然,如果一定要为影片确定一个意识形态的立场,我认为PTA还是倾向于左派。但他并非无脑站队,而是对过激的进步主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一战再战》延续了PTA过往作品里一贯流露的,对一切不容变通、去人性化的权力机构、宗教团体或政治组织的怀疑和反讽。

但电影的主题并非指向空洞的虚无,而是在愤世嫉俗地嘲讽一切之后,又落回到一种更具体更真诚的亲情和友谊。恰如拉丁裔的空手道老师对鲍勃无条件的帮助与支持,也如影片最后的父女相认,没有再坚持僵化死板的组织暗号。从而说明,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绑定,不该只以迂腐的政治模式划分。

这正是一部电影作为艺术的真正追求。它的主题落点终究是关于人文的思考和心灵的启迪,而非简单粗暴地借助社会议题,传达政治宣言。即便作者不可避免地带有自己的立场,也留下了可供探讨的表达空间。

正如电影的最后,帕菲迪亚在给女儿的心中说道:我们这一代的战斗失败了,你们这一代还是否相信能改变世界?这样的提问,实际上也留给了银幕外的所有观众。

当女儿后来选择像父母一样,再次投身抗议活动时,虽然没有明确展现抗议形式,但我相信她不会再选择上一代那样激进、极端的暴力行动,而是将糅合一些更理性、更灵活的方式,比如学习她的空手道老师的理念和组织方式。

同时,这种改良化的“一战再战”态度,也对应了戏外的PTA作为独立电影人的创作。面对今天的行业低迷,舆论割裂,艺术电影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电影作者同样需要更多的勇气和灵活的手段,去保证自己持续性的创作。

是的,PTA的所有电影都不是市场的主流。《一战再战》虽是其生涯票房最高的影片,却依然无法避免亏损的命运。但,票房失败并不意味着电影本身的失败。历史上有很多电影最初上映时票房不利,却在日后凭借口碑发酵成为公认的历史经典,如《公民凯恩》,如《银翼杀手》,如《肖申克的救赎》。

这部《一战再战》同样具有这样的品质,它称得上这个时代最具创新和艺术价值的大师之作。而且,它还让我们看到,一个不愿妥协的电影艺术家,继续在用伟大的创作,向着一切庸俗与陈旧“一战再战”。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来源:影之青春续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