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5日,魏书钧执导的电影《阳光俱乐部》全国公映。这部从上海国际电影节载誉归来的作品,既带着荒诞喜剧的轻盈外壳,又裹着亲情救赎的厚重内核。
10月25日,魏书钧执导的电影《阳光俱乐部》全国公映。这部从上海国际电影节载誉归来的作品,既带着荒诞喜剧的轻盈外壳,又裹着亲情救赎的厚重内核。
走进影院前,我本以为会看到一部常规的温情治愈片,没想到最终被黄晓明“消失”在角色里的演技震撼,更被影片内外的行业温情打动——这不仅是一个关于“天真对抗苦难”的故事,更是一次演员职业信仰与行业互助精神的双重彰显。
影片的故事设定足够有张力:40岁却只有8岁心智的吴优,坚信“阳光疗法”能治好母亲的绝症,在理性的医生哥哥与“阳光教父”蔡博士的交织影响下,用纯粹的执念对抗着现实的残酷。
导演魏书钧延续了《河边的错误》的类型融合功力,将沉重的生死议题藏在密集的笑点里:贾樟柯客串的蔡博士一口山西味英语念着“乐观和爱是生活的解药”,理性的哥哥最终竟沦落到驯化公鸡求奇迹,这种荒诞感消解了悲情,却让亲情的底色更显真挚。
最妙的是结尾那个长镜头:吴优怀抱公鸡独自前行,阳光洒在他臃肿的背影上,没有台词却道尽“家人从未远离”的深意。
清华首映时观众说它“温暖治愈”绝非虚言,这种治愈不是强行灌鸡汤,而是让你在笑泪过后,真的会相信“阳光照到的一瞬即是治愈”。
不过作为普通观众,我也能理解部分人的“共鸣困境”,毕竟特殊群体的生活体验与多数人有距离,但这恰恰是影片的价值——让我们看见不同生命形态的坚守。
整部影片的灵魂,无疑是黄晓明饰演的吴优。
说实话,开场前十分钟我完全没认出他:臃肿的体态让肩线彻底消失,顶着稀疏的瓜皮头,说话时带着牙套导致嘴型微凸,走路外八字且手总伸不直,活脱脱一个笨拙的“大儿童”。
后来才知道,为了这个角色他短期内增重30斤,腰围增了15厘米,杀青后又急减重38斤导致心悸,这种对身体的极致改造,早已超越了“敬业”的表层定义。
更难得的是,黄晓明没有停留在外形模仿。
他在杭州弯湾托管中心和特殊群体同吃同住一个月,把观察到的细节刻进了表演里:见到陌生人就鞠躬喊“老师”,紧张时会不自觉咬指甲,发现阳光时眼底瞬间亮起的雀跃,被否定时眼底一闪而过的失落。
最打动我的是一场戏:他把没削皮的苹果塞给病床上的母亲,被哥哥指责后不说话,只是蹲在墙角反复摩挲苹果,沉默里全是“想做好事却做错”的委屈,这种不用台词的情感传递,比任何煽情都有力量。
有人质疑这是“靠体型贴标签”的功利性表演,说他是为了冲奖刻意为之。但金爵奖击败葛优、黄渤摘得影帝,早已证明了黄晓明表演的含金量。
在我看来,黄晓明的突破在于“彻底隐身”——当观众走出影院讨论“吴优真让人心疼”,而不是“黄晓明演得真好”时,就达成了演员的至高境界。
就像他自己说的:“增减体重不是玩,而是用身体书写角色”,这种把角色刻进骨子里的信念,在流量当道的时代太可贵了。
影片上映当天,众多演员明星对电影和黄晓明的支持,让这份可贵更有温度。
肖战发微博力挺“在阳光洒下的日子里,支持晓明哥的新电影”,单日阅读量破亿。
黄晓明回复“谢谢弟弟一起感受阳光的力量”,这段互动不是简单的人情往来,而是演员间的职业共鸣。
要知道,黄晓明年初曾包场支持肖战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如今肖战为这部文艺片站台,形成了跨越代际的温暖呼应。
赵丽颖也宣传支持黄晓明的电影:吴优啊,不一样的“大小孩”!
黄晓明回复说:谢谢丽颖,等着咱月海开城!
赵丽颖与黄晓明主演的电视剧《造城者》正在待播中。
还有周冬雨、蒋欣、王俊凯、杨紫、檀健次、罗云熙、严浩翔、李庚希、贺峻霖等演员明星,也都齐齐转发支持黄晓明和《阳光俱乐部》。
《阳光俱乐部》原定6月上映后为避商业片撤档,选择10月淡季上映,预售票房仅10.4万元,道出了文艺片的生存困境。
肖战、赵丽颖、杨紫等明星的宣传让更多人注意到这部小众作品,粉丝自发组织观影团,带动了影片的话题热度。
但更重要的是,这种互动传递了行业正向价值观:朱一龙包场、佟丽娅万茜发文推荐,这些支持不是抱团取暖,而是对“用心做电影”的集体守护。
影片路演时的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杭州弯湾托管中心的师生受邀观影,曾和黄晓明同吃同住的孩子冲上台拥抱他,黄晓明用手语回应聋哑观众,用方言拉近距离。
这一刻,电影里的温情照进了现实,黄晓明的表演也有了更厚重的意义——他不仅塑造了一个角色,更让特殊群体被看见、被尊重。
《阳光俱乐部》或许不是完美的电影,叙事里有荒诞与沉重的轻微割裂,部分表演也存在风格差异,但它让我们看到:好演员会为角色“献祭”自己,好的行业生态会为用心的作品护航。
如果你厌倦了工业特效的轰炸,想在影院里感受一次心灵的轻拂,这部电影值得一看。它会让你明白,黄晓明不是只会演“霸道总裁”的演员,文艺片也不是曲高和寡的存在——当演员放下光环,当行业传递温暖,阳光就真的能照进每一个角落。
来源:星河温柔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