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个月我去油麻地看《重庆森林》4K修复版,散场时后排两个阿婆在嘀咕:“这电影当年我看过,现在画质好到像刚拍完。
香港人还在看电影吗?
上个月我去油麻地看《重庆森林》4K修复版,散场时后排两个阿婆在嘀咕:“这电影当年我看过,现在画质好到像刚拍完。
”没人笑,没人说话,没人刷手机。
2024年香港本地电影票房才2.3亿,跌了15%。
但没人说它死了。
《风林火山》在影院没人看,结果在Netflix上被全球观众看了五千万小时。
麦浚龙说要出国际版,去威尼斯。
没人觉得他疯,反而觉得他清醒——不是港片没人看,是没人懂怎么把它递到别人手上。
《寒战1994》拍得像纪录片。
吴彦祖在深水埗旧楼里开枪,警察局是真还原的90年代格局,连茶水间那个漏水的水龙头都按当年的型号装。
警务处主动配合,不是摆拍,是把O记的办案流程搬上银幕。
这不是电影,是有人把记忆缝进胶片里。
陈丽君补拍《镖人》花了两千万,用AI换脸。
李连杰说这是他最后一部武侠片,动作全是自己上。
没人问值不值,只问:他还能打几年?
谢霆锋拍电梯打戏,拍了三周。
肋骨裂了的刘德华,忍着疼完成高危动作。
他们不是在拍电影,是在跟时间赛跑。
内地放宽合拍片演员比例,但要求主要场景必须在香港拍。
这不是限制,是提醒——港片的根不在钱,是在街角那家茶餐厅、在天台晾衣绳、在凌晨三点的警署门口。
新导演计划拨了五百万,要求七成本地人。
不是为了爱国,是为了别让下一代连“港味”长什么样都不知道。
《火遮眼》《谁变走了大佛》这些片子,票房不一定高,但豆瓣评分稳在8分以上。
它们不靠流量,靠的是有人愿意花三年,只为拍出一个真实的人。
流媒体让《火遮眼》上了Amazon Prime,第一次,港片不用等院线排片,不用看内地发行脸色,直接送到全球观众面前。
有人说港片没落了。
可你看啊——
王家卫的修复片预售破千万,不是年轻人在抢票,是三十岁以上的人都在买票,带爸妈去看。
他们在看的不是电影,是自己年轻时没来得及珍惜的时光。
港片没死。
它只是不再靠票房活着了。
它现在靠的是记忆、靠的是倔强、靠的是那些明知道没人看,还是咬牙拍下去的人。
再过十年,可能没人记得《寒战1994》赚了多少钱。
但一定会有人记得,有个男人在深水埗的旧楼里,开了一枪,然后说:“这里,才是香港。
”
来源:朴实宇宙x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