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交网络》那部讲扎克伯格怎么把朋友变成数据的片子,当年看觉得像科幻,现在回头看,简直是预言。
你有没有发现,那些我们以为已经盖棺定论的电影,其实根本没死?
它们只是悄悄换了一副面孔,重新溜进了你的手机屏幕。
《社交网络》那部讲扎克伯格怎么把朋友变成数据的片子,当年看觉得像科幻,现在回头看,简直是预言。
艾伦·索金要拍续集了,这次不讲创业,讲剑桥分析怎么用你的点赞操控选举,讲扎克伯格一边喊着“连接世界”,一边把亿万人的心理数据卖给政客。
你刷的每一条动态,都在被拆解、被预测、被贩卖——这不是电影,这是你昨天刚看完的算法推荐。
《千与千寻》4K修复版上个月在你家楼下影院重映,你可能没去,但票房已经干翻了所有老片。
吉卜力用AI把画质拉到极致,可你仔细看,那些手绘的云、飘动的发丝、千寻睫毛上的汗珠,一点没变。
技术不是为了取代,是为了让你重新看见——原来我们小时候哭过的画面,现在还能让你眼眶发烫。
《寄生虫》的剧版来了,奉俊昊亲自盯着,不只讲那场暴雨里的地下室,还要讲富人家的妈妈为什么总在厨房发呆,管家夫妇年轻时怎么从乡下逃出来,又怎么一步步变成“看不见的人”。
你以为电影讲的是阶级?
剧集告诉你,阶级是代代相传的沉默,是饭桌上没人敢提的一句话。
你可能没注意到,《纽约时报》今年评年度电影,第一次把VR作品放进榜单。
不是噱头,是趋势——当一个人戴上头盔,能走进《逃出绝命镇》的后院,闻到那股腐烂的玫瑰味,你还会觉得“观影”是被动的吗?
乔登·皮尔的新片《NO》票房破三亿,不是因为特效炸裂,是因为他让你在笑的时候,突然意识到:你刚才笑的,正是你自己。
这些片子,早就不是“电影”了。
它们是镜子,是档案,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我们以为自己在看故事,其实是在看自己的倒影——被算法喂养的焦虑,被消费主义包装的孤独,被权力隐形操控的日常。
别再问“哪部电影值得看”了。
问问你自己:你还在看,还是只是在刷?
来源:Z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