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次《阳光俱乐部》杭州路演说实话挺有意思的,本来吧,路演我觉得就是宣传电影的一种常规操作,但是这次因为有黄晓明和一群特殊的小朋友同台,还有贾樟柯这样的大导演“客串”,整个气氛就变得不太一样了。
这次《阳光俱乐部》杭州路演说实话挺有意思的,本来吧,路演我觉得就是宣传电影的一种常规操作,但是这次因为有黄晓明和一群特殊的小朋友同台,还有贾樟柯这样的大导演“客串”,整个气氛就变得不太一样了。
你看,黄晓明不是一般的走个过场,是真正在杭州弯湾学校“入学”体验,听说还和孩子们一起学收银、听广播、吃苹果,这种接地气的方式让我感觉他们不是在做表面文章,而是真的想把电影里讲的那些人情味和温暖传递出来。
其实,电影能不能打动人,有时候不是看它讲了多么宏大的故事,而是看它是不是能把最普通、温暖的生活细节说出来。
比如吴优这个角色,通过他的视角去看待和家人的相处、怎么面对生活的难题,还有怎么用爱和乐观去影响别人,这些话题虽然听起来很“鸡汤”,但对很多人来说其实是现实生活每天都在遇到的事情。
尤其是现在社会节奏这么快,压力这么大,有些人可能一整天都被工作和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谁能不希望有点阳光呢?
所以我觉得,导演魏书钧把杭州的阴天和“阳光”做对比真的挺巧的,他说“阴天让阳光更珍贵”,这话听起来有点文艺,但仔细想不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写照么?
如果天天晴天,谁还会觉得阳光是宝贝?
但如果生活充满了阴霾,有那么一天真的出现一束光,心里头那个暖劲儿绝对不一样。
说到黄晓明,其实他这些年在娱乐圈的路越来越踏实了。
早年有些人觉得他过于“偶像”,演戏浮夸,但这几年转变很大,尤其是愿意去和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接触,这种体验不是谁都愿意去做的。
你像这次路演,孩子们喊他“明明同学”,还有人现场和他互动:“还记得我教你英语吗?”黄晓明立马接了一句“apple”,虽然很简单,但你能感受到那种亲切和真实。
不是所有明星都能放下身段,去跟孩子们一起学东西玩东西,这种真诚才是最打动人的地方。
其实现在很多影视作品都喜欢搞大场面、炫特效,但有多少能让观众觉得“我就是片里的那个人”?
《阳光俱乐部》至少让这些孩子和黄晓明之间真的建立了情感,这在我看来的确是电影最应该追求的东西。
再来说说贾樟柯,这个人在中国电影圈绝对是有分量的。
你说他来客串电影,可能有人觉得是噱头,但听导演说贾樟柯在现实里也总是愿意帮助年轻人,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电影里的蔡博士是给吴优希望的角色,贾樟柯现实中也有这样的性格,这种角色和演员的契合本身就是一种巧妙的安排。
而且,导演还开玩笑说贾樟柯可能唯一不满意的就是台词太多了,这种段子让现场气氛很轻松。
其实现在很多电影路演都喜欢把背后的故事拿来“煽情”,但《阳光俱乐部》这次给我感觉是“温情”而不是“煽情”,这个区别很大。
温情是让人觉得暖和,煽情有时候反而让人觉得尴尬。
说到路演,最值得一提的还是弯湾学校的师生,他们不是被当成配角或者宣传工具,而是真的参与到电影里来。
孩子们给黄晓明打满分评价,说他演得好,学得认真,这种认可其实比任何奖项都重要。
你能想象吗?
一个电影明星去特殊教育学校,把自己当学生融入到孩子们里头,这样的体验对他自己来说也是一种成长。
很多时候我们说电影是“教化”人心,但实际上,在这样的交流中,大明星也被这些孩子感动和影响了。
这种双向的温暖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再说说杭州这座城市,很多人都知道杭州绿树成荫,环境特别好。
但其实杭州阴天挺多,这种气候让人有时候觉得有点压抑,但天晴的日子就特别珍惜。
这次导演把杭州的天气和电影主题联系到一起,说阴天里的阳光更难得,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不会一直顺利,总有阴云密布的时候,但只要心里有一点希望、有一点温暖,哪怕那束光很短暂,生活也能变得不一样。
这个道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尤其是对那些有困难或者特殊经历的孩子来说,可能他们每得到一次鼓励都要比普通人付出更多努力。
其实,《阳光俱乐部》这种电影能出来,被大家关注,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现在很多电影都在追求票房、流量,但这类关注特殊群体、关注人性温度的作品其实更难拍,也更难卖座。
毕竟商业片好操作,有明星、特效、套路,但讲真实情感和生活细节的片子,观众一开始不一定买账。
但只要做得真诚,最终还是会打动人。
这次路演,现场反响这么好,孩子和老师们的参与感这么强,说明电影里传递的那些东西是真实的,观众能感受到。
再说说电影里的家庭关系,其实现在很多家庭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父母和孩子之间总是隔着一道墙。
像电影里吴优和妈妈的故事,细节很多都是从黄晓明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观察里来的,这说明剧组真的在用心做功课,不是凭空想象或者胡编乱造。
家庭里的温暖和理解不是喊口号能做到的,需要一点一点地去交流。
尤其是对那些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来说,家长的支持和关爱比什么都重要。
其实很多普通家庭也一样,父母有时候忙于工作,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这种情况在现代社会很普遍。
电影把家庭关系做得细腻,能让观众有所思考,这也是好电影的价值所在。
还有一点特别值得一说,就是这些孩子的成长和自信。
很多人觉得特殊群体是需要被照顾的,但其实他们也有自己强大的内心和追梦的权利。
黄晓明在学校里学收银、听广播,这些都是孩子们日常的“本领”,不是说他们什么都不会,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在生活。
其实我们社会上对特殊群体的理解还是太有限了,很多时候把他们当成“弱者”来看待,缺乏真正的平等和尊重。
电影把孩子们的日常展现出来,其实是在告诉观众:他们也是有追求、有能力、有情感的人,需要的只是大家更多一点理解和陪伴。
这次路演,弯湾学校的老师和孩子们出来和黄晓明一起回忆在学校的日子,现场气氛特别感人。
你看那个“大朋友”问黄晓明“还记得我教你英语吗”,黄晓明立刻就回答“apple”,这不是演戏,这是真实的生活细节。
很多电影宣传喜欢搞得很“高大上”,但真正打动人的往往都是这些最普通、最朴素的瞬间。
其实我们每个人在生活里都渴望被理解,被看见,被鼓励,这些孩子也是一样。
黄晓明能够用心去体验他们的生活,并在电影里还原出来,这种努力完全值得大家点赞。
还有就是导演魏书钧的思路,我觉得他很聪明,不是刻意去煽情,而是用环境、气候这些现实细节去衬托主题。
比如杭州的阴天、偶尔的阳光,这种对比让人觉得很真实。
导演说希望大家在人生的阴霾中领略到希望和温暖,这种表达虽然简单,但却很有力量。
毕竟生活不会一路顺风,谁还能一辈子都在阳光下?
只有经历过阴天,才会懂得阳光的珍贵。
贾樟柯在电影里即兴表演能力也得到认可,其实这些大导演不只是会拍电影,演戏也有自己的风格。
有时候专业演员演不出来的生活气息,像贾樟柯这样的人能演得特别自然。
导演和制片人都很赞赏他的能力,说他在现实中总喜欢帮助年轻人,电影里也是给吴优希望的角色,这种“角色即本人”的设定让电影更加真实可信。
其实社会上需要更多这样的“蔡博士”,不仅仅是给特殊群体希望,也是给所有在生活里迷茫的人一点鼓励。
最后,我觉得《阳光俱乐部》这样的电影,真正意义在于让大家看到身边那些普通却不容易被关注的人们的生活。
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要轰轰烈烈,也不是所有的角色都必须完美无缺。
只要有一点点温暖,一点点理解,一点点阳光,生活就会变得不一样。
黄晓明、贾樟柯、魏书钧他们这次携手做出来的不是一部商业片,而是一部用心的好电影。
希望以后有更多这样的作品出现,让社会多一点善意,多一点温度,也让我们每个人在阴天里都能期待阳光。
《阳光俱乐部》不光是治愈人心,更是让我们每个人都能看到生活里最美好的那一面。
来源:夜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