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个星期五,美国的大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大家都叫他“PTA”)的新片《一战再战》,在北美放了一阵子后,终于在咱们这儿的电影院亮相了!
今年在电影院里,最会勾人眼球的电影估计就是《一战再战》了!
上个星期五,美国的大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大家都叫他“PTA”)的新片《一战再战》,在北美放了一阵子后,终于在咱们这儿的电影院亮相了!
首映次日,这部电影在豆瓣上飙到8.1分,到了上映的第三天,票房居然占了第三的位置!真是不得了啊!
可以说,PTA第一次在中国大陆的影院露脸,还真是不错哦!
从头到尾把你绑得紧紧的,这电影就像个调皮的小鬼,硬是要在这个大家都唉声叹气讨论电影如何失去观众的时代,给你来个“复活”的惊喜。
在这年头“最后一秒钟救场”已成陈词滥调,导演居然在那追车大战中,弄出了个让人瞠目结舌的玩法!
在那屏幕上,马路一颠一簸就像海浪一样,把观众的心给托着,免得在这电影冷清淡漠的年代里飘走。在这里,PTA给咱们奉上了近几年国内外院线里极少见的精彩大片,这让人重新想起好莱坞的辉煌,也让文艺片的灵魂再一次闪耀。它为自己打了一针强心剂,毫无疑问,这是部为电影重新树立尊严的大作!
电影里的主角是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演的鲍勃,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大叔,代表了一群极端分子,而跟他斗法的是西恩·潘扮演的白人至上者洛克乔。
这事儿围绕“革命”,其实就是一场抢银行的闹剧,后来败露了,老爸就带着逃亡,而好多年后,他女儿薇拉又蒸发了,种种势力在这中间互相掐架,简直是美国政治乱象的生动插画!
要是你对政治没啥兴趣,这电影就是一部视听效果爆棚、节奏飞快的商业大片;但如果你想从中挖点深意,那可是当今美国最牛的导演之一给你留的一个满是暗示和细节的宝藏,等着你去刨根问底呢!
要想搞懂那个特朗普年代的荒唐美国,这片儿简直是个顶尖的视角,外媒都夸:“这片子太霸气了,碰一下就能抽疼你,同时又剑一样锋利,把美国和它那些阴暗的家底分析得透透彻彻!”
特朗普时期的《酒窝子院》。
从老黄历里翻出来,PTA可真是个爱唠叨的家伙,对过去念念不忘,还特喜欢盯着社会大变革瞧来瞧去。
他那些电影里,常常有个死活不想跟上时代步伐的疯子,这些故事总是弥漫着一种孤独感,简直像是从老古董店里搬出来的一样。角色们就是对不上时代的节拍,好像总是在用冷冰冰的笑话自嘲,再加上那种一言难尽的骄傲和失落,真是闹心!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咱们叫他“安爷”!
我觉得他可能是现美国最会撒狗粮的导演!
虽然这次的怀旧风潮已经荡然无存,但咱们还是能在情节拖沓和角色搞错中,体会到导演那种一如既往的温柔执着。
有个老左派,口袋里装着《阿尔及尔之战》,却连下楼都喘得像是长了两个肚子,这会儿正大骂那些“自由派的二货”呢!
在寻找失踪女儿的复杂故事里,这个“老革命”总是慢半拍。
《一战再战》这部戏,是根据托马斯·品钦的《葡萄园》改编的,原本是讲里根那会儿一位女子找妈的故事,结果搞成了60年代嬉皮士的狂热。PTA把这个时间跨度直接搬到了奥巴马和特朗普当家这阵,更简单来说,就是就这么在当下转悠!
话说完了,咱发现《一战再战》的基调,居然跟PTA多年前的《木兰花》有点儿神似。
后头那话说的是咱们活在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可大家却像在打哑谜,沟通起来真是难上加难!
这回,PTA又在琢磨老掉牙的问题,这次是在当今“政治宗派斗争”的美国,他想问的是:极左和极右之间,大家的故事还能够怎么唠嗑呢?
PTA讨论革命的事,搅和了这么多问题,什么难民啊、游行啊、美墨边境斗争、新法西斯那套、歧视呀、保守派的观点,还有那些极端分子和恐怖份子的事,全都拎出来说个遍。
有些外宾觉得这部影片是在“美国比以往更撕裂”的时期诞生的,要是说什么“国家不幸诗人有喜”,那简直就是最佳的故事背景呀!不然咋能让咱看到这故事里最重要的小家伙,竟是左派和右派杂交出来的呢?
这个故事走到一半,左派的“法式75”头儿跟野心勃勃的法西斯上校洛克乔一拍即合,生下了个黑白混血的小姑娘薇拉,结果她的背景成了整个剧情中最抢眼的焦点。
想当老大的洛克乔,为了追求所谓的“纯正血液”,拼命想灭掉自己那些混血娃娃的证据,结果开始了一场好似鬼片的疯狂追杀,简直像是电视剧里的大反派上身了!
西恩·潘扮演的那个叫洛克乔的家伙。
PTA这位精通多线故事的高手,在薇拉被鲍勃甩了之后,竟然把情节弄得既华丽又五光十色,跑去岔开不同的方向:薇拉被人抓走后还逆袭了一波;暗讽共济会的圣诞俱乐部,派出杀手赶去收拾那个惹麻烦的上校;鲍勃拖着一副破身体和糊涂脑袋,开始了他迷迷糊糊的寻找女儿之旅;而鲍勃求助的拉丁裔跆拳道教练还趁机帮难民组织转移,让我们看看在特朗普时代底层移民是如何在社会缝隙中苦苦挣扎生存的。
这是本超级厉害的美国社会指南,PTA用他那绝顶的讲故事本事,把当今美国社会的各种面貌一一道来。
“革命者”变成了“温柔的叛逆者”!
第一场戏完了,法式75的兄弟们准备溜之前,莱昂纳多那身子像打了鸡血似的,简直就跟纪录片里那些疯狂革命者一模一样:兴奋得板着身子,手动作别扭小得可怜,活脱脱就是咱们心目中那种热血青年。
这小细节已经在说PTA对那些偏激左派的看法咯!
搞社会变革的心愿,有时其实就是浪漫情怀和恐怖气氛的大联欢!
帕特或者鲍勃,不管怎么说,就是莱昂纳多演的那个“起义者”,刚开始只是蹲在女头领黑妹帕菲迪亚身后的普通队员,他没她那么猛,女方家长对他说,我们这一家三代都是“革命”出身,你可真不配搭我们家的姑娘。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演的角色叫鲍勃·弗格森,简直就像是狗儿子出门遛弯,咋看都是闪亮亮的!
至少,从电影里的左派角度看,革命的火热跟生命的激情就像是一对连体婴,谁也离不开谁;要想投入到革命中,就得把现实生活丢一边,给那些高大上的理想和蓝图让路!
从这边跑到那边,路长得跟无底洞似的,结果就是满眼空荡荡,这空荡咕噜咕噜地把左派的梦给搅成了一团乱麻。
帕菲迪亚跟那个“反派”上校噼里啪啦说了一堆关于“自由”的梦想,但老实说,她心里最想的其实是飙车、炸药,还有那在炮声轰鸣中让人心跳加速的冲动。
在威逼和诱惑的双重夹击下,帕菲迪亚跟上校在一股不知羞耻的热情中,悄悄种下了后头故事的种子。
帕菲迪亚肚子隆起得像月球,手里还握着机关枪,在野外猛劲儿开火,这已经告诉大家这娃娃的父母不简单。
她对自己做的事有没有“正经”根本不在乎,也没啥传统白人家庭里当妈的那种自觉。这孩子,顶多就是靠打架和活命两样冲劲儿出来的。
生完娃后,那个大佬突然发现,啥更大的使命比带孩子和过日子还重要,于是她选择跑路,把老公和女儿留在了家里。
这货在新任务里被抓了,竟然把以前的革命小伙伴们一股脑儿全抖了出来,结果成了叛徒,最后跑路了,从此失踪得像个幽灵!
为了不被抓,帕特老爷子把自己的名儿改成鲍勃,揣着小女儿摸摸哒去别的城里混日子。
这小子逃了整整十六年,居然在家里挖了个地道,还不让女儿碰手机,硬是叫她带着“革命者”用的那种感应器,真是个奇葩老爸!
大多数时候,鲍勃就变成了个宅男,其实他就是那个“法式75”中最接地气的一个!
到了这儿,表演就像进了莱昂纳多的发源地:一位经常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的小个子,千万别指望他是个英雄,那脸上写满了迷糊,他老是跟时间撕扯着。
莱昂纳多在这部电影里负责搞笑,他的角色简直是中年男演员拿手好戏,专门演那些让人觉得有点傻乎乎的男人。
一个曾经算是普通的左派,16年里就是一边喝酒,一边看《阿尔及尔之战》,那些反复播放的革命片子没能帮助他提高记忆力,结果在逃亡的时候,他绝望地发现连一句暗号都想不起来。
小伙子在逃命,像个猴子一样在屋顶上乱窜,而那个笨重的老白人,从两栋楼之间摔了下去,简直就像是水饺掉进锅里!
鲍勃这老头儿,真是累得够呛,连出门都费劲,脑袋瓜子里的密码统统忘光了。曾经他追求什么美好的社会,倒好,只盼着能找到女儿。
在小巷里教跆拳道的拉丁老师Sensei,可谓是个灵活应变、在东方式文化和底层生活夹缝中游刃有余的“顶尖人物”!
他老神在在地把被警察抓了的鲍勃给救出来了,咱们可以猜,这小子肯定跟那些基层护士、护工混得不赖,经常一起合作把街头的小伙伴放回来。
他狠劲儿十足地鼓动了那些东躲西藏的难民,像老鼠一样一块儿聚到一起又四处乱窜,这种灵活的策略让他们的战斗力变得杠杠的!
薇拉,这小妞儿,两边的极端派都不想领养她,父母也都把她撇在一边了。
最初她就是个普通的高中小姑娘,正处于叛逆期,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和老爸斗智斗勇,还觉得妈咪简直是杨门女将!
从寺庙到黑道,靠自己把敌人整得不轻的姑娘,领着咱们闯入了电影最热血沸腾的那段!
在那条波浪起伏的马路上,她凭着丢掉脑袋和藏匿的聪明,将圣诞聚会的杀手给干掉了!
站在石头后头的姑娘,已经化身为战士,她高声喊着眼前这位“爹呀”,快点报个暗号!
这胖子宅了大半辈子,早就对那些自由派的花招烦透了,不想再像以前那样折腾自己的女儿了。
当“革命家”的基因在女儿身上醒过来,老狐狸们心里多多少少有点小期待:这姑娘对人际关系和自我认同的质疑搞得她晃晃悠悠,也在重新雕刻她自己。新一代的革命故事,得从她这身板上,以奇特的方式复活回来!
蔡斯·英菲尼迪演的是薇拉·弗格森,捏!
PTA安排的就是,她最后听见老爸召唤,浑身哆嗦,但还是飞奔出去,和老爸紧紧搂了一块儿。
那一阵子的小惊动和小骚动马上就冷却了,摒弃掉那邪门的上校和跑得飞快的领头羊,撕掉政治的外衣,这部电影到这儿简直就成了一位傻爸出发找女儿的搞笑公路大冒险。
关键是,女儿对亲生爸和血缘的事儿根本不太在乎,直到最后,鲍勃还蒙在鼓里,不晓得女孩跟他没半毛钱关系!
左边那些人做事又虚伪又胆小,右边的则是死死不放的老古董;只有那些流浪汉,像散落的豆子,在这个破系统里游荡,他们才懂得啥是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爱和道德标准。
马路上的车流就像潮水一样涌来涌去的。
电影的尾声是美国影片搞得最欢的一幕,父亲和女儿终於冰释前嫌,新一代年轻人走出家门,跑到外面,就像是去参加同龄人聚会一样,普通得跟在自己家里喝茶似的。
可能这就是PTA心里那个小九九,想拍啥就拍啥,嘴里也想放啥就放啥!
鲍勃和女儿总算摆脱了跑的命,终于敢拿起手机来玩了。
那个老头儿本以为自己在对着镜子,结果给个摄像头露了个憨厚的笑容,真是搞笑!
PTA总爱逗弄他的男主,搞得莱昂纳多在电影里喊自己是蝙蝠侠,还让他用蓝眼睛挑逗那些视线锁定在“地球草”上的大爷们!
老爸的形象不再只是简单的代沟问题,可能得理解成在这个新世界里,像《阿尔及尔之战》那样古板的理想主义梦,该怎么活下去呢?
革命的浪漫情怀比砖头还硬,只它换代的速度比老牛拉车还慢,简直像是在讲故事!
听说啊,美国这地方就像一锅乱炖,什么调料都有,就是没那味儿了。大家各自有各自的想法,互相不搭界,搞得国家快要散架了。
有个研究说了个搞笑事儿:“共和党那边觉得,民主党里32%的人都是LGBT,其实呢,就6%;而民主党则认为,38%的共和党人年入超过25万,可实际上只有2%。”
历史吧,不一定会转圈,但它一直在迷宫里打转,怎么也出不去!
导演设计了个像希特勒那样的人物,最后被毒气给整没了,他是这么想的:革命没啥新花样,打仗不管冷的热的,还是观念斗争,“战斗”才是这个世界的真相啊!
法国那位写故事的老兄,让-克劳德·卡里埃尔,在他那本薄得跟脸皮一样的小书《乌托邦年代》中,早就意识到: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思维体系,都经不起新时代的折腾。
在哲学和宗教那些高大上的东西之后,各种思想体系就像是个火锅,加上了点任何都不想吃的配菜,一下子就被搅得一团糟……于是我们就每天混日子,明明知道前面不是干架就是翻天。
咱们从一个坑跳到另一个坑,还是乐呵呵地往前走!
咱们在这儿等着,瞧着四周,心里七上八下,像捡了个活儿的不安份子。
人类就像无头苍蝇一样,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儿,连自己从前的路都搞不清楚。
导演把自己的感觉塞进了最刺激的打斗场景里。
最后那场追车的戏简直是影片的灵魂,简直让人啧啧称奇,PTA对场面掌控得像个老手一样!
这一波又一波的小插曲就像过山车似的,让人眼花缭乱,名字就叫“一战再战”。就像PTA在台词里玩笑般提到“三战”,思想和行动交替上演,老旧的种族歧视还没消失,新冒出来的法西斯气焰却已经摇头晃脑。而那群嬉皮士的街头挡板还没完全被推倒,新的左派化妆得漂漂亮亮就来了!
现实生活中,大家都像是在打拼追车游戏,心里七上八下,既紧张又兴奋,看着新一代的“先锋”和“老炮儿”在这锅混乱中斗智斗勇,一场接一场的大碰撞。
在这个撕裂的美利坚,要是还有啥能不受左派和右派捣乱、稳如老狗,那就是那股让人心里暖暖的爱!
真正怀旧不懂潮流的不是鲍勃,反而是那个PTA。
家里那点事儿,啥都是美国故事的灵魂!爱的人能扛过天塌,这可是好莱坞的老规矩,类型片的真理嘛。说不定,这还是我们唯一能指望的事情呢!
来源:吉棠说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