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月经前一周,我连活着都觉得累。”越来越多女性在社交平台写下这样的感受——情绪崩溃、失眠暴食、爆痘浮肿,这些曾被归为“矫情”的不适,其实是经前期综合征(PMS)的真实症状。日本电影《黎明的一切》上映后,更多人才惊觉:原来自己不是情绪不稳定,而是生病了。
“月经前一周,我连活着都觉得累。”越来越多女性在社交平台写下这样的感受——情绪崩溃、失眠暴食、爆痘浮肿,这些曾被归为“矫情”的不适,其实是经前期综合征(PMS)的真实症状。日本电影《黎明的一切》上映后,更多人才惊觉:原来自己不是情绪不稳定,而是生病了。
医学数据显示,全球80%女性曾经历过PMS症状,约18%可确诊,相当于每5人就有1人受其困扰。在28天月经周期里,女性真正舒适的时间可能仅一周,其余日子要么对抗痛经,要么与PMS缠斗:有人嗜睡到起不了床,有人突然暴饮暴食,更有人被焦虑抑郁裹挟,甚至产生自我伤害的念头——此时已发展为更严重的经前烦躁障碍(PMDD),约3%-8%的PMS患者会陷入这种精神疾病范畴。
但PMS长期处于“隐形”状态。医学领域至今面临“四无”困境:无明确诊断标准、无足够研究病例、无专门门诊、无针对性药物。女性就诊时常常困惑“该挂妇科还是精神科”,医生也难区分症状是来自PMS还是其他精神障碍。更无奈的是,相关研究资源匮乏,男性勃起障碍的研究投入是PMS的5倍,现有治疗方案对40%患者无效,不少人只能在“多喝热水”“忍一忍”的建议中独自承受。
如今,情况正慢慢改变。2024年英国成立首个PMDD慈善机构,国内豆瓣等平台也涌现出互助社群,女性们通过记录症状、分享经验彼此支撑。专家建议,若症状连续两个周期出现且影响生活,可先记录睡眠、情绪等数据,再寻求妇科内分泌科或精神科帮助。
PMS从不是私人的“小情绪”,而是需要被正视的健康问题。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经历?身边人对PMS的理解度如何?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来源:茫茫说故事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