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亿票房,连《战狼2》的零头都够不着,却够把国产片的脸打肿。
国庆档刚收工,朋友圈就刷到一句狠话:
“19亿票房,连《战狼2》的零头都够不着,却够把国产片的脸打肿。
”
数字冷冰冰,影院更冷。
有人下班去常去的万达,7号厅亮着灯,座位空得像刚被扫过的篮球场。
《志愿军3》砸进去4.8亿,回本线15亿,结果单日没过亿,片方连夜把第四部的通告撕了。
最尴尬的是黄渤,《浪浪人生》排片给足三成,黄金场却凑不齐两桌狼人杀。
观众不是没空,是懒得被骗——预告片里笑得挺浪,正片里全是鸡汤味,谁还花五十块陪跑?
问题到底出在哪?
1. 快。
现在一部国产片从立项到上映平均9.8个月,剧本只写23天,比大学赶毕设还潦草。
《封神第二部》的剧本被资方改17次,每改一次加一段流量特写,故事被剪成拼图,观众当然记不住。
2. 短视频“诈骗”。
营销费68%砸进抖音,12亿播放换来2.3亿票房,转化率3%都保不住。
片方终于承认:点赞的手不会自动变成买票的手,只会滑向下一个15秒爽点。
3. 明星失灵。
18到35岁观众,冲着脸进场的比例从47%跌到19%。
“哥哥好帅”抵不过“故事好烂”,一张海报救不了一坨剧情,流量池的水说干就干。
观众早换赛道了。
有人去B站二刷《漫长的季节》,有人窝在沙发重看《让子弹飞》,弹幕里刷“这才叫拍电影”。
影院门口的海报再亮,也抵不过口碑在手机上长出来的夜光。
变化也在暗处发芽。
国家电影局新文件写得直白:半年写完剧本、八个月拍完的项目,补贴别想。
阿里影业把钱包收紧,单项目封顶3000万,只投29岁新导演的现实题材,赌的是长周期、小体量、真生活。
黄渤更狠,直接零片酬进青年导演计划,一蹲就是22个月,比某些流量拍三部剧的时间还长。
行业开始学会“慢”。
AI剧本评估系统给的数据更扎心:今年备案项目里,人物有完整弧光的只有17%。
技术把遮羞布掀开——原来大部分编剧连“人物要成长”这条小学作文守则都没做到。
所以,别急着唱衰,也别急着狂欢。
观众只是回到最原始的需求:给我一个好故事,别把我当韭菜。
谁能把23天的剧本熬成230天,谁就能把空着的7号厅重新坐满。
接下来半年,看看那12位29岁的新导演能不能交出答案。
如果还是烂片,观众会继续用脚投票,让票房再跌一次,让市场再疼一次。
反正电影票不便宜,时间更贵,谁愿意再花两小时帮别人数冤枉钱?
影院灯暗,故事亮,才算真正的国庆档。
来源:花开花落一点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