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悲欢意悠远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9 03:22 2

摘要:这些诗句不仅描绘了童年的无忧无虑和纯真美好,也表达了对儿时时光的深深怀念。从中可令人感受到童年时期的快乐时光,以及那份纯真无邪的美好回忆。

(张德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

时光转瞬,日月如梭。眨眼间,自己从一个儿时的顽童,到了退休的年代时光了。

唐代诗仙李白在《古朗月行》诗中曰: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这些诗句不仅描绘了童年的无忧无虑和纯真美好,也表达了对儿时时光的深深怀念。从中可令人感受到童年时期的快乐时光,以及那份纯真无邪的美好回忆。

儿童散学归来早,晚风笛弄放纸鸢。童年时光是那么无忧无虑。时间过去很久很久了,我把它珍藏在内心最明亮的地方。

岁月纯真,画面温馨

童年是快乐的,也是令人久久难忘的。

60年代的童年记忆,已渐行渐远,那个年代,生活艰苦,却很快乐,乡邻和睦,却很暖心。也是人们心中最温暖的记忆。

重温脑海里的往事,是感动,是牵绊,也是回不去的昨天。

六十年代初,自己还是一个刚刚记事的孩童。但记忆的岁月,是一个物质不丰富,但乡亲们精神世界很充实的年代。

童年的回忆,是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见证了那个时代的纯真与美好。对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来说,这段回忆如同一幅温馨的画卷,永远珍藏在自己的心间。

家庭简朴,生活快乐。六十年代,绝大多数家庭都生活在简朴的环境中,住的是简陋的平房,只有个别家庭是青砖灰瓦的房子。家庭生活条件虽有限,但邻里之间关系和睦,孩子们常常聚在一起玩耍,分享着彼此的快乐和童年时光。

那时的村街小巷,没有如今那么宽敞明亮和美化绿化,也没有成排的红墙碧瓦,更没有南来北往的车水马龙。“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土路,使得人们出行很头疼的。最好的交通工具,是家庭里有一辆陈旧的二八大扛自行车。夏日的晚饭后,人们会搬出小凳子和破炕床头,拿着蒲扇,在庭院子里乘凉聊天。孩子们则追逐嬉戏,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

业余生活,丰富多彩。六十年代初,一般的村庄都通上了电,家家有了电灯,家庭里吃的米面也有了大队集体的加工厂。

儿时游戏有很多。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游戏虽然枯燥,但就地取材,天然成趣,也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的。譬如:玩弹球、跳绳子、跳皮筋、踢毽子、滚铁环、抽陀螺(俗称抽旱尖)、抓石子、捉迷藏、摔泥罐、丢包包、拍方宝,还有冬季的河道里溜冰、打雪仗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游戏,却给儿时的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欢喜和乐趣。

最流行的是“撞拐”。撞拐不用器材,不受场地限制,参与的人可多可少。随时随地说撞就撞。撞拐时把一条腿盘到另一条腿的膝盖以上,用一条腿支撑全身,互相对撞。倒地或两脚着地者为败。如果有五六个人一块玩,更是非常热闹了,撞的人东倒西歪。

最喜爱的“捉迷藏”。特别是到了月黑天,居住附近的几个小朋友,会在狭窄街巷的犄角旮旯、废弃的房子间,或是茂密的小树林里,寻找藏身之处,享受着那种紧张而又兴奋的感觉,常常玩到很晚,大人出来喊了,才悻悻的回了家。那时,父母们站在家门口喊孩子回家的情景至今还记忆犹新。回想起来,儿时那些虽然简单但又内容丰富的游戏,给了我们很多很多的乐趣,伴着我们成长。

友谊纯真,互帮互助。六十年代,虽然没有现今孩子们那么多的玩具和零花钱,但儿时的友谊却显得深厚和纯真。大家不会因为家境的差异而产生隔阂,也不会因为上学时成绩的优劣而疏远,彼此间会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当某个小伙伴遇到困难时,其他的小伙伴会毫不犹豫的出手相助。学习上的难题以及生活中的小事,都会尽心竭力帮助。这种纯真的友谊,成为了那个时代孩子们共同的财富。

节假日时,庆典难忘。那时遇到中秋、年关等节日,虽不如现今这般奢华和隆重,但却充满浓厚的人情味。年节时,家家都会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相互拜年,互致问候。八月十五中秋节,也都会赏明月、吃月饼、讲故事。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大人们还会动手包粽子、点纸油灯捻等等。这些传统节日,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们从小就学会了珍惜亲情和友情。年关时去给长辈们拜年,还会收到微薄的压岁钱,虽不昂贵,却承载着长辈们的关爱和期望。

童年难忘,记忆珍贵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童年是人生最宝贵的时光,尽管童年在人生中非常短暂,但它却承载了最美好的回忆。随着时光的流逝,童年已经很遥远了。但脑海中的记忆却很清晰,仿佛一闭眼,就能回到快乐的童年。

最热闹的看露天电影。农村的唯一的业余文化生活就是一两个月才有一次的露天电影。当时放电影非常简陋,在宽敞些的交叉路口,支起两根大木竿挂上银幕,就成了一个露天电影院。对文化生活枯燥的乡亲们来说,看一场乡村电影,简直就像过年一样,常常是连饭还没咽利落,会脚步匆匆先去电影场占地方。一个村里放场电影,还能吸引左邻右舍乡村的群众都来看电影。天刚一擦黑,家家户户的男女老少倾巢出动,扛着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凳子,涌到电影场等着电影的放映开演。

偌大的街道影场里常常挤的水泄不通。一开演,立即鸦雀无声。在电影正片放映前,往往先放一小段加片或幻灯片,宣传当时党和国家有关的政策内容。那时,印象最深的电影有《钢铁战士张志坚》《地道战》《地雷战》《三进山城》《小兵张嘎》《南征北战》等等。后来又看了多遍的八个样板戏电影。

人们能吃饱饭了。从六十年代的“四清”运动开始后,农村度过了三年灾荒时期,家家吃饭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能吃上净棒子面的窝头,结束了“瓜菜代”的苦难生活。

零食和现今大有不同。当看到今天的孩子们吃的那些眼花缭乱的零食时,就会常常想起小时候的情景。那时,在农村根本没有零食吃,放学回家饿了就吃个凉饼子或熟红薯。其实小的时候也没少吃了零食,且不用花钱,还绝对天然绿色。就是地里长什么我们就吃什么。譬如烧棒子、焖红薯。还有豆子熟了的燎豆子。各种瓜果梨枣也都是最先吃到的。

长情今不在,美好永铭记

童年,是一段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充满了简单、纯真与无尽的乐趣。许多经历过六十年代的人来说,如今都已是年过耳顺之年的人了。

父母健在时,因为工作的缘由,离开双亲和家乡几十载,一个月只能回乡村老家一两次。有时因撰写材料多,太忙的时候就不去了。每次回老家时候,给父母送去喜欢的吃食和水果,当然还有药品。

周末回了老家,陪老人一两天时间,又要驱车回城,接着忙下周班上的事了。每当要走时,总不敢抬眼看二老恋恋不舍的眼神,自己难舍的情绪情不自禁的在心里打转。每次都是在父母远望的目光里,一步步远离了长大的老宅,直到消失在父母凝望的视线里。

如今,年高的双亲已辞世远去,家乡成为了回不去的故乡。

小院虽荒,旧迹苔痕;高堂影凝,梦境余温;

归来故里,小径柴门;故乡风景,影孤自怜;

寸草心藏,百念千寻;根在桑梓,情深意真。

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吧,父辈的那份纯真与善良,是永远激励自己前行的精神力量!

有一首打油诗《故乡》说的好,表达了离乡几十年的心情:

残门锈锁久不开,灰砖小径覆干苔;

无名枯草侵满院,一股辛酸入喉来;

忽忆当年高堂在,也曾灶头烧锅台;

恍觉如今只形影,故乡无人诉情怀;

异乡漂泊几十载,重归故里似客来;

门口空留教子棍,从今难入双亲怀。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