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二集,致邓稼先信中的回应:“稼先,我懂你的‘共同途’……我是后50年合了你‘共同途’的途。”
纪录片鉴赏:《大先生杨振宁》
导演:吴飞、钱希茜、南姝雁、王依依、吕昕彤、夏铭辰、安陌奇、常文政、姜黎(联合执导)
主演:杨振宁(本人)
时间:2021年9月22日首播
时长:3集,每集26分钟,总约78分钟
经典台词:
第一集,杨振宁回忆年少志向:“我将来要拿诺贝尔奖!”
第二集,致邓稼先信中的回应:“稼先,我懂你的‘共同途’……我是后50年合了你‘共同途’的途。”
第三集,谈及归国初心:“我的一生可以算做一个圆,从一个地方开始,走了很远的地方,现在又回来了。”
剧情简述:
纪录片《大先生杨振宁》分作三集,像是翻一本旧相册,一页页摊开百年光阴。
头一集《不负韶华》从安徽安庆的老街巷说起,杨振宁儿时在父亲杨武之的督促下背《孟子》、学算术,窗外的战火声断断续续,他却能在数学公式里找到清净。
镜头扫过一张黑白照片,少年杨振宁站在清华园的槐树下,眉眼清亮。
后来他考进西南联大,在漏雨的茅草屋里听课,与黄昆、邓稼先围坐茶馆争辩物理难题,那时他说爱因斯坦的论文“毫无新意”,年轻气盛里透着对学问的痴迷。
中段《家国情怀》里,1971年的夏天是动人的。
杨振宁第一次从美国绕道巴黎回中国,飞机落地时,他隔着舷窗望见昆明的山峦,喃喃道:“这里和我离开时不一样了。”
见周恩来总理时,他提议加强基础研究,恢复科技期刊,说话时手指轻轻点着桌面,像是敲着一串密码。
后来他给邓稼先写信问原子弹是否靠中国人自己造出,收到回信时,信纸上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让他落了泪。
这些事他多年后讲起,语气仍带着颤。
末集《东篱归根》拍的是清华园的晚景。
杨振宁耄耋之年仍给本科生讲物理,黑板上的公式写得工整。
他卖美国房产捐给清华高等研究院,筹款时一家家敲门,笑称“像讨饭的”。
镜头掠过他捐赠的手稿箱,里头有诺贝尔奖证书的复印件,纸页已泛黄。
片尾他坐在藤椅上说:“我为中国做的事,不过是从父亲那里学来的本分。”
有感而发,赋诗一首:
少时战火渡萍踪,联大茅屋志未穷。
镜里宇称惊寰宇,天涯规范拓苍穹。
一封信笺牵故土,半生奔走化飞虹。
东篱归根清华月,百岁犹存赤子胸。
看杨振宁先生百年历程,想起江南的樟树,扎根时默默汲取养分,待到参天,却总把荫凉留给路人。
他一生辗转于战乱、异国与归途,从未背离对“美”的追寻,那种科学里无我的美,艺术中有我的美。
常人只见诺奖光环,却少知他晚年仍执粉笔、捐积蓄的平常心。
所谓“大先生”,不在声名喧赫,而在如春雨润物,少年时立下的志,用一辈子慢慢熬成了真。
人生或许也如他爱的物理,有守恒也有破格。
重要的是在时空变换中,认准那条“共同途”,对学问的虔诚,对家国的牵挂,终究会让漂泊的圆画满。
来源:阳光影视剪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