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迪士尼的新片,以前也算是票房口碑双丰收的,比如《狮子王》《冰雪奇缘》《沉睡魔咒》等作品,都相当出圈。不过,这些年的迪士尼变化还是很多的,最鲜明的就是几乎所有的电影,都在为zzzq所服务。
迪士尼的新片,以前也算是票房口碑双丰收的,比如《狮子王》《冰雪奇缘》《沉睡魔咒》等作品,都相当出圈。不过,这些年的迪士尼变化还是很多的,最鲜明的就是几乎所有的电影,都在为zzzq所服务。
15亿亏空还没填平,12亿的新片又砸手里。账面上,这笔钱够拍三部《流浪地球》,够盖两所三甲医院,够给中小影视公司活十年。观众却只用一张电影票投票:首周末北美6000万美元,全球1.3亿美元,回本线3.5亿美元,差距大得刺眼。钱烧完了,系列搁置,内部评估报告直接写“暂停开发”,等于官宣死刑。
很多人把锅扣在“政治正确”四个字上。黑人小美人鱼、亚裔白雪公主,选角一出,社交网站就炸锅。真正走进影院的人才发现,肤色只是表面,核心是故事被抽了骨头:经典桥段改得面目全非,新情节又撑不起逻辑,只剩特效在屏幕里闪。两个小时看完,记不住一句台词,只记得钱在燃烧。
《创:战神》更夸张。1.8亿美元堆出来的霓虹跑道、数字战场,观众评分87%,看着挺高,可专业评分不及格。影评人一句话扎心:视觉奇观救不了空心剧本。上一部《创:战纪》已经过去十四年,老粉丝盼续集,盼来的是复制粘贴的套路。主角还是迷途父子,反派还是失控程序,终极解决方式还是自我牺牲加大爆炸。时间往前走了十多年,剧本停在原地。
迪士尼不是没意识到问题。内部会议记录流出:高层曾问“能不能少点说教,多点爽点”。编剧室回答“风险太高”。风险到底高在哪?高在一旦不按模板写,周边玩具不好分类,主题公园不好做景点,财报里那条“衍生品收入”就要下滑。安全牌打顺手,谁也不敢先翻桌。于是观众看到一部又一部“正确”却无聊的作品,票房滑一次,下次预算再加码,仿佛钱能买来注意力,买来原谅。
事实已经给出答案:钱买不来。中国观众去年为好莱坞掏的票钱比前年少了42%,北美本土更惨,年轻人宁愿在家刷短视频也不进影院。流媒体端一样尴尬,Disney+订阅数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财报电话会上,CEO把原因推给“疫情后习惯改变”,只字不提内容本身。投资者不吃这一套,股价当晚跌掉7%,市值蒸发200亿美元。一个白雪公主亏15亿人民币,股价一夜跌掉十个白雪公主。
有人算过一笔细账:1.8亿美元拍片,全球宣发再砸1亿,总成本2.8亿,票房分账只能拿回四成,也就是说,票房要到7亿美元才能打平。按目前走势,最终全球落点2亿美元左右,净亏1.8亿,折合人民币又是十几亿。烧掉的钱里,有你的电影票,有我的会员费,有基金里被配置的娱乐板块。每一次“视觉盛宴”,都在悄悄掏普通人的钱包。观众终于反应过来:不去看,就是止损。
更可怕的是,这种烧钱游戏没有尽头。漫威第五阶段已经排到天边,星战新三部曲又在路上,真人动画一部接一部。拍之前就知道故事烂,还是要拍,因为账面上需要“内容资产”。只要项目启动,预算就能做成“成本摊销”,分几年稀释,财报立刻好看。亏的是现金流,肥的是股票期权。受伤的是真正想看好故事的人。
有人劝迪士尼“回到初心”。初心是什么?1937年《白雪公主》动画横空出世,技术革命不假,但核心是讲一个简单动人的故事。1950年《灰姑娘》一样,没有电脑特效,没有全球同步发行,却能让观众记住一双水晶鞋。今天的水晶鞋变成LED灯,闪得人睁不开眼,故事却丢了。观众不是讨厌新技术,是讨厌只有技术。
接下来怎么办?答案其实粗暴:把剧本写顺,把人物写活,把情绪写真。别再给角色贴标签,先让人物像个人。别再算得比观众精,观众比任何算法都灵敏。一部片子如果只能靠“正确”当卖点,它就已经错了。市场用票房说话,票房用脚投票,连续三次砸脚,下次就没人再伸脚。
迪士尼手里还有王牌:漫威、星战、皮克斯、阿凡达,每一个都能印钱。牌越多,越怕打烂。烧掉27亿美元后,董事会终于松口:未来三年削减内容支出80亿美元,把年度片量从五十部压到三十部,给创意团队更多时间,也给观众一点喘息。消息一出,股价反弹5%,市场用数字告诉管理层:少即是多,慢即是快。
对我们这些普通观众来说,省钱的方法更简单:先看口碑再买票,不好就等流媒体。别被情怀绑架,情怀已经被剪成碎片塞进预告片。别让“大制作”三个字再当通行证,真正的大制作是故事,不是预算。每一次拒绝烂片,都在给好片留出活路。电影不是股票,不需要接盘,只需要好看。好看的标准也简单:走出影院时,你愿意跟陌生人推荐,就是好片。不愿意,就是烂片。钱包在自己手里,选择权也在自己手里。今天少花一张票钱,明天也许就能少看一部烧钱的垃圾。这个循环,从你我做起。
来源:草原看日出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