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想过,一个被西方封锁了三十年的国家,居然在悄悄拍出能进戛纳的电影?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被西方封锁了三十年的国家,居然在悄悄拍出能进戛纳的电影?
平壤电影节今年多了个AI展映单元,不是噱头,是真用上了自己研发的配音系统——你听到的朝鲜语旁白,可能是机器合成的,但情感一点不假。
他们连虚拟拍摄棚都建起来了,4K后期中心亮得能照出人影,谁还敢说他们闭门造车?
俄罗斯派了三十人的代表团过来,带队的是莫斯科电影节主席,带的片子是《挑战》,那部在太空实拍的电影,镜头里宇航员的呼吸声都清晰得像贴着你耳朵。
伊朗的《小鞋子》导演马基迪坐进了评委席,他看的不是政治,是人——一个孩子追鞋的背影,能跨越国界,也能穿透意识形态。
朝鲜人拍电影,从来不是为了讨好谁。
金正日那本《电影艺术论》现在还压在导演们的案头,可他们拍的《洪吉东》里,侠客翻墙的身法比香港武打片还利落;《啊,青春!
》里女孩骑单车穿过雪原,风卷着雪花打在脸上,那种孤独感,和你凌晨三点刷手机时的心跳一模一样。
他们和俄罗斯合拍了《黎明之海》,讲的是苏联海军帮朝鲜打过仗的故事。
你可能会笑,这不就是主旋律?
可你知道吗?
片场在咸镜北道的海边,演员真在零下二十度的海浪里泡了七天,导演说:“真实,比任何剧本都有力。
”
中国也有六部片子参展,其中《阿克达拉》讲的是边疆牧民和一只狼的对视。
没人提政治,没人喊口号,镜头只跟着一只羊羔的脚印走。
你总以为朝鲜是铁幕,可他们用电影在凿墙。
2018年《我家的故事》在韩国公映,观众哭得比看《寄生虫》还狠。
没人问导演是不是党员,只问:“你妈妈真的在战乱里把最后半块面包给了你吗?
”
他们不缺技术,缺的是被听见的机会。
平壤电影节不是展示武器的地方,是展示人心的镜子。
你刷着短视频里千篇一律的滤镜和套路,他们却在雪地里等一场日出,只为拍下孩子踩碎冰面的那声脆响。
你还在问“他们能不能拍好电影”?
看看那群在虚拟棚里调试AI语音的朝鲜技术员,他们眼神里没有焦虑,只有专注——像极了你小时候,为了一道数学题,熬到凌晨三点的样子。
他们不是异类,只是没被你真正看过。
来源:温柔抚琴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