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布达拉宫 时空解码》周六上线,首次大规模用XR虚拟技术拍摄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6 18:47 1

摘要:大型人文纪录片《布达拉宫 时空解码》将于10月18日上线。该纪录片由民族宗教专家全程参与,融合创新技术,以全景视野激活了这座文化宫殿的千年记忆。

中国日报10月16日电 大型人文纪录片《布达拉宫 时空解码》将于10月18日上线。该纪录片由民族宗教专家全程参与,融合创新技术,以全景视野激活了这座文化宫殿的千年记忆。

该片以真实游览路线为叙事脉络解构7个篇章,观众可跟随镜头的脚步,逐一欣赏白宫门庭内承载岁月的珍贵壁画,探寻红宫灵塔的神秘与庄严,更可沉浸在XR虚拟技术还原的历史场景中,亲手"触摸"砖石上的岁月留痕,聆听金顶传来的空灵回响,亲历布达拉宫的前世今生。为了更加凸显布达拉宫文化基因的魅力,纪录片特别邀请到演员、歌手罗云熙担任旁白配音,其温润而又有力量的声音,将这座文明殿宇流淌了千年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

在近日举办的看片会上,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民族出版社原总编辑、《布达拉宫 时空解码》纪录片总编审王铁志,咪咕相关负责人,总导演范得良、艺术总监瑶林、数字化导演李朕、纪录片主持人及制片人戴娆等嘉宾主创齐聚一堂,对片中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姿态展开讨论,畅谈现代化前沿科技对文化与艺术的深度挖掘。

作为该片的总编审,王铁志表示,大型西藏人文纪录片《布达拉宫》是国家民委《百集专题纪录片·民族文化之旅》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片的前两季都收获了广泛好评。《布达拉宫 时空解码》作为续集在内容质量和表现形式上实现了新的突破,在内容上不仅展示了许多新内容,还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为观众提供了专业的藏文化解读,技术使用上更是进行了新的尝试,运用XR虚拟制片拍摄技术还原布达拉宫整体布局和内部场景,给予观众沉浸式游览和探索体验。

纪录片的第一集《初见红山布达拉》,将开启探索雪域宫殿的第一程,从红山脚下启程,途经圆满汇集道,穿越德阳厦广场,最后抵达白宫门庭。历史的注脚从此处开始,跨越时空的密码也在此处被破解。

解码一座宫殿,激活千年文明。一部精彩纷呈的作品背后是整个团队对文化精益求精的追求和对技术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该片以突破性的叙事视角和创新技术揭开历史面纱,将开放与未开放区域深度融合,让文化脉搏在虚实交融的叙事场域中尽情跳动。

总导演范得良回忆了制作该部纪录片所遇到的困难时刻,他指出最大的挑战可追溯到制作的初始阶段。他透露当时团队面临着时间和内容布局的双重压力,一方面需要在有限时间内翻阅浩如烟海的资料,了解布达拉宫复杂的内部结构,另一方面采用真实游览路线作为叙事脉络的这一创新点,既是思路也是束缚。"如何明确七个篇章的主题,如何合理分配内容比重,使其超越走马观花式的游览,这些都是短周期内的大挑战。"

"所谓的艺术手段,实际上是为了达到观众对内容的理解。"艺术总监瑶林从艺术风格角度分享了自己的见解,他表示运用新的技术和视听手段传达给观众的首先是认知,其次是理解,再而产生共情,这是该部纪录片在艺术手段上所要达到的效果。

数字化导演李朕在分享中强调了本片技术的里程碑意义,指出该片是国内首次大规模将XR虚拟技术应用于拍摄的纪录片。为了呈现高精度的写实画面,团队自主研发了智能控制系统,以毫米级操控的方式隐藏开关,同时通过自研算法,用数字资产完成了片头的渲染与制作,并联合国内高校对布达拉宫的壁画进行修复与AI动画生成,最终实现了写实性的视觉还原。

主持人、制片人戴娆表示,在拉萨实地探访近百次的经历,让她对宫殿的整体空间结构产生了"盲人摸象"般的探索欲。本季创作的核心,正是为了弥补这一视角的缺失。团队选择以清晰的游览路线为线索,引导观众明确自身在空间与历史节点中的方位,既从建筑学角度解析结构,也兼顾通俗性与实用性,旨在让每位观众都能获得身临其境、深浅皆宜的观看体验。

正是这些被技术复活的文明细节,构成了该片的独特魅力。本周六起,《布达拉宫 时空解码》将登陆咪咕视频、移动高清和咪视界。

来源:中国日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