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35亿的总票房,直接跌回跌回2015年的水准,这是10年来第一个没有单片票房破10亿的国庆档。
刚刚过去的国庆档,票房数据崩了,很多人想过会差,没想到会这么差。
18.35亿的总票房,直接跌回跌回2015年的水准,这是10年来第一个没有单片票房破10亿的国庆档。
而且10年过去了,房价物价涨了这么多,电影票房却原地踏步甚至倒退。
更惨的是,国庆档票房亚军竟然是老早上映《731》,这就像一场期末考试,所有考生集体挂科,让一个插班的复读生考了第二。
新片一个能打的都没有,所谓的“主旋律大片”《志愿军:浴血和平》,预计总票房从最初的9亿一路下调到6亿,这个系列拍到第三部,观众早已精疲力尽,观影体验如同一场冗长的“政治课座”。
《刺杀小说家2》连5亿都难突破,妥妥的赔本买卖,把简单故事复杂化,最终两边不讨好;
《浪浪人生》,预告片是喜剧,正片却丧得让人喘不过气。还有被寄予厚望的《风林火山》,号称八年磨一剑,背景设定混乱到让人怀疑智商。
用观众的话说:“不是没得选,是没一个值得选。”
为什么这个国庆假期,旅游、消费、餐饮的数据都还不错,但人们就是不愿意走进电影院呢?
电影的质量当然是很大的问题。
观众不是不看电影,是不看烂电影了。现在的很多电影,已经超越了“烂”的范畴,而是一种系统性的“敷衍”和“脱节”。
导演和编剧似乎完全不懂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
主旋律电影陷入了机械的重复生产,奇幻大片沉迷于虚无缥缈的世界观,喜剧只有堆砌的流行元素和网络烂梗。
如今你走进影院看场电影,要付出50元以上的票价、三小时不可中断的时间,最终换来一场无聊又尴尬的体验。
那还不如躺在家里刷短剧,至少不好看可以一秒划走。
从行业的角度,电影票房为啥总是崩?
因为电影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前几年热钱涌入时,什么类型都敢试,如今没钱了,就请不起好编剧,做不起好特效,结果就是类型越来越单一,创新越来越稀缺。
投资方要么押注那些“安全”的题材,比如主旋律,要么干脆投短剧去了。
短剧其实是电影的降级形式:更碎片化、更强刺激、更快节奏、以及免费。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看电影并非刚需,它是一种典型的“娱乐可选消费”。当人们对未来、对收入的预期动摇的时候时,最先砍掉的就是这类可选消费。
实际上,如果我们把视野拉宽,会发现电影票房的困境只是消费市场的一个切片。
你看今年国庆黄金周,主流舆论上一片繁荣。但其实是“旺丁不旺财”。8.88亿人次出游,但人均消费反而同比下降13%。
原因是消费的“K型分化”,一头是低端消费升温(周边游、自驾游、拼多多),另一头是高端消费走强(出境游、奢侈品),大众在“能省就省”,高净值人群“该花就花”。
而作为消费中坚力量的中产消费,则出现了明显的塌陷 。电影消费就是典型,它既不像买房买车那样要难以承受,又不像买杯奶茶那样可以随意消费。
卡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位置,在全民消费力下滑的背景下,反而最先被抛弃。
说到底,票房本质上是一种资金和财富现象。过去十年电影市场的繁荣,某种程度上和房地产一样,是货币超发和消费升级共同吹起的泡泡。
2016年前后棚改货币化推动房价翻番,带来的财富幻觉极大地刺激了包括电影在内的所有娱乐消费。
但如今,轰轰烈烈的房地产泡泡正在消退,有人说这是“一鲸落,万物生”。
但这也是最尴尬且痛苦的地方,“鲸”已经确定在落下,看不到起来的迹象,而“万物”也还未真正生长起来。
当下的我们,处在这个尴尬的“逗号”上。
这种青黄不接的转型阵痛,不仅发生在电影行业,也在许多其他领域、和许许多多的人身上,同步上演。
来源:堵钱眼的申公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