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米发布首款电影机,高端投影市场的格局要变了?

快播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6 12:57 1

摘要:在技术上,它标志着国产高端投影已具备与索尼、JVC等品牌正面竞争的实力。通过自研算法与独立画质芯片Super X-Vision的协同,T10实现了高达500万:1的动态对比度及HDR千区控光能力。此前,这一层级的技术仅掌握在JVC、爱普生等少数非DLP阵营的品

这些年,各行各业都在高端化。

无论是汽车还是手机行业,高端化俨然成为中国消费级市场的一种“显学”。

而在专业级投影领域,国产品牌的高端化也迎来了实质性突破。

近期,极米搞了个大动作。在国庆前,正式发布了其重磅产品“首款电影机”T10。该产品在“芯片、镜头与用户体验”三大维度实现了突破性升级。

过去,高端投影市场,是索尼、JVC等品牌的核心市场,而T10的发布,意味着在专业电影机领域,中国品牌撬动全球高端市场有了新的支点。

一场高端投影市场格局嬗变

在我看来,T10的发布具有三重意义:

第一,在技术上,它标志着国产高端投影已具备与索尼、JVC等品牌正面竞争的实力。通过自研算法与独立画质芯片Super X-Vision的协同,T10实现了高达500万:1的动态对比度及HDR千区控光能力。此前,这一层级的技术仅掌握在JVC、爱普生等少数非DLP阵营的品牌手中。

不止于画质芯片,T10在镜头方面也实现了突破。其搭载的自主研发85mm全画幅4K大师镜头,有效解决了高亮度机器在高温环境下的热失焦问题。这些新技术的集成应用,最终使投影画面更清晰、亮度更稳定,彻底改善了传统家用投影“亮度不足、边缘发灰、操作繁琐”等长期痛点。

投影市场本质上是一个“技术为王”的市场。

只要品牌具备足够强的技术实力,家庭用户同样能够获得影院级的观影体验。极米在核心技术参数上已能够与索尼、JVC等国际一线品牌同台竞争,这本身即印证了国产投影品牌在技术层面的扎实积累。

而在产品技术能力之外,更关键的是生态共建与标准引领。

以极米为例,其积极携手IMAX、杜比等全球权威影音认证机构,共同定义高端家用影音体验的基准。此外,极米还与SGS合作发布色彩技术白皮书,推动行业建立更统一、透明的画质评价体系,从而共建健康、可持续的高端生态。

这种对生态与标准的重视,反映出极米并不盲目追求参数堆砌,而是真正回归用户体验本身。

投影作为一条高度依赖硬科技的赛道,竞争力的提升必须依靠实打实的技术突破。T10的成功,正是极米整体产业能力突破的体现——从越南工厂带来的供应链优势,到敢于承诺五年质保的服务自信,都为其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样的产业能力支撑下,以极米为代表的中国投影品牌,已在高端市场上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

第二点,被手机、汽车等行业验证过的“技术高端化”路径,在投影领域复刻。

历史经验表明,强大的技术能力能够重新定义何为“高端”。华为通过技术创新改写了汽车行业的高端标准;同样,在投影领域,极米正凭借顶尖的投影技术,重新定义该赛道的高端化内涵。

消费产品的高端化,不仅依赖于先进技术,更需要具备挖掘市场增量的能力。例如,某车型发布后迅速获得超20万订单,充分证明优秀产品本身即能创造增量。投影行业亦是如此。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极米全球累计出货量已突破700万台,稳居全球家用投影销量第一。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26亿元,同比增长1.63%。其高端产品线同样成功打开了增长空间。至此,一条“技术研发→产品体验创新→高端市场增长”的发展路径已得到验证。

这就引出第三点:在消费级市场中,并非“认知决定论”,而是“体验决定论”。

从用户视角看,购买产品的本质是购买一种体验。例如,选择迈巴赫,你购买的不仅是一辆车,更是第二排座椅所代表的奢华乘坐体验。

高端化的本质,也不只是品牌形象的高端化,更是用户体验的高端化。苹果、戴森等品牌之所以拥有众多忠实用户,核心原因在于其产品能够带来极致的体验。除了性能技术外,这自然囊括一流的审美设计,哈曼等视听顶配所提供的极致体验,极米才具备了与索尼、JVC等国际品牌正面竞争的实力。

高端化同样是打破市场同质化的有效路径。

一方面,工程级技术的下沉带来了体验的普惠,让普通用户也能用上专业级设备。以T10为例,极米将多项高端甚至工程级技术引入消费级产品:例如,搭载0.78英寸DMD专业级工程芯片,首次在家用智能投影中引入光学移轴功能,从而让更广泛的用户以更低门槛,享受到以往仅属于专业设备的视觉体验。

再比如,三芯协同、自研高效算法与车规级大通量原生4K智能镜头的结合,为用户带来了专业级的使用体验。

将工程级硬件下放至消费市场,直接带来了体验的跨越式提升。苹果公司也曾遵循相似的逻辑:iPhone 13 发布时,首次将工程级的毫米波雷达嵌入手机,使其首次具备3D环境感知能力,用户得以享受更丰富的增强现实交互,手机的整体交互体验也因此迈上新台阶。从技术普惠到用户体验的质变,极米走出了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端化路径,也标志着中国投影品牌具备了与国际一线品牌对标的实力。

另一方面,在存量市场中,通过场景化创新与差异化优势的构建,同样可以挖掘出新的增长空间。

存量市场并非没有增量,而是增量分散于各个细分领域。以投影为例,需求不再局限于观影,更延伸至游戏、教育、艺术展示等多元场景。基于此,极米10 与电影后期基地“熠熠和光”合作推出电影级色彩模式,支持发烧友导入自定义LUT,实现真正“千人千面”的色彩风格。极米 RS20 系列则与西山居展开深度合作,将投影拓展为家庭游戏娱乐中枢。至此,投影不再仅是投影设备,而是逐步成为家庭影音交互中心,为用户带来多样化、场景化的沉浸体验。

在高端市场的角逐中,竞争维度已从产品能力延伸至服务能力。

在同质化趋同的市场环境下,品牌服务能力无疑会愈加影响用户的购买决策。在服务层面,极米提供长达五年的售后质保,这既源于对产品品质的绝对自信,也体现出对高端用户服务体验的重视。为何高消费群体偏爱保时捷?不仅因其卓越性能,更因其提供的一系列高端定制化服务。由此,高端产品与高端服务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用户闭环。

从技术创新到产品服务,极米正持续拓宽家用投影的价值边界,其核心要义,始终在于打造真正触动用户的差异化体验。

从创新到出海,中国科技企业的增长新范式

若要用一个词形容今天的投影行业,那便是“内卷”。

市场数据显示,中国智能投影市场呈现出明显的K型价格分布,低端普及与高端升级的态势并存。其中,千元以下产品的销量份额占比超过50%。

行业不仅“卷”价格,也“卷”参数——LCD、DLP以及两者结合的LCOS等多种技术路线竞争激烈,厂商们在亮度、色彩、对比度上不断比拼。与此同时,消费者端的退货率也逐步攀升。

在此背景下,极米T10的发布便被赋予了更多战略含义。

于国内市场而言,T10的发布承载着极米冲击超高端市场、重塑家用投影品类的战略意图。短期看,T10有望成为家用智能投影品牌进军超高端市场的标杆,推动行业竞争焦点从参数比拼转向硬件升维。

长期而言,随着供应链日益成熟与电影机相关成本的逐步下探,专业的电影机配置未来有望成为家庭产品的“旗舰标准”,让更多用户能真正“在家重现影院级体验”。

这一趋势,已在多个家电领域得到验证。例如电视行业,1080p曾是其旗舰标准,4K还属专业范畴;而如今,4K高码率信号已飞入寻常百姓家。由此可见,以T10为代表的专业级产品力进入每个家庭,仅是时间问题。这也是极米高端化战略的确定性所在。

纵观近年科技企业,一个清晰趋势是:在高端化之外,国际化已成为另一核心战略方向。

近两年,出海浪潮涌动:比亚迪于墨西哥、欧洲建厂,美团、滴滴亦纷纷拓展海外外卖业务。品牌高端化是基石,在积累了强大的创新能力与产业基础后,出海开拓市场、获取增长,已成为国内科技企业的共同选择。

投影行业亦不例外,以极米为代表的中国智造正积极扬帆出海。

财报显示,极米境外收入从2021年的4.34亿元稳步增长至2024年的10.86亿元,收入占比也从10.7%提升至32%。2025年上半年,其境外收入为3.99亿元。目前,极米产品已成功进入欧洲、北美、日本、澳洲等主流市场的线下渠道。

日本市场是极米重点开拓的对象,这不仅因为它是投影巨头索尼的“主场”,更因为该市场消费能力强,且用户对紧凑型家居产品的需求极为明确。

在开拓过程中,极米洞察到日本居住空间普遍紧凑,而传统投影仪作为一个需要占用平面位置的“独立方盒子”,往往难以融入注重极简与功能整合的日式家居环境。正是基于这一洞察,“极米阿拉丁”吸顶灯投影仪应运而生。

“极米阿拉丁”吸顶灯投影仪无缝整合进日本家庭最常见的顶部照明结构中。它一方面将投影、音响与吸顶灯三合一,释放了地面空间;另一方面,其产品外观、安装方式都充分贴合本地习惯,易于安装,精准满足了日本市场的本土需求。

正是这种深入本地化的产品定位,最终让“阿拉丁”大获成功。日本市场只是一个缩影。在“以自主技术为根基,以文化共情为桥梁”的双轮驱动内核下,极米在全球其他市场也在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例如,今年6月,极米Play 6的海外版MoGo 4在巴黎首发;在亚马逊等海外电商平台上,极米投影仪凭借出色的本土化战略取得了销量上的巨大成功;同年9月,在德国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展(2025 IFA)上,极米新品HORIZON 20系列与TITAN也正式亮相。

从当下节点看,极米的成功出海具有重要的破局意义。

一是在“增量”上破局。 当下,国内各行各业“打破内卷”的呼声日益高涨。极米在海外市场的成功,堪称一次出色的“反内卷”实践。其案例表明,向外寻求增长,同样是中国制造与中国创新的一条可行之路。

二是在“高端市场”上破局。 唯有真正攻克海外高端市场,业务出海才具有深层价值。在投影领域,极米的出海不仅是产品的输出,更是高端品牌形象的进军。

极米出海推进迅速,这不仅源于对自身技术的自信,更得益于其稳固的“大后方”。在车载市场,极米创新性地推出了一机多投座舱投影、天幕投影及侧窗投影三大亮点产品与解决方案。自正式宣布进军车载光学市场后,极米在一年内便斩获了6个定点项目。

除车载市场前景可观外,其商用市场同样表现亮眼。据悉,极米的4K激光商用产品S系列正陆续交付,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商用投影设备在“色域覆盖不足、清晰度不高”等方面的用户痛点。其行业级应用解决方案已具备成熟的竞争力,未来增长值得期待。

在业务端增长稳健的同时,资本市场的布局也至关重要。极米选择“A+H”双平台布局,消除了后顾之忧。赴港股IPO,一方面能推动公司与国际接轨,释放被低估的市场价值;另一方面,也为其全球产业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真正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大多实现了产业链的全球布局与产品的全球销售。投影行业供应链的全球化已是显著趋势,极米在此方面也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其位于越南的生产基地已于8月18日正式投产。据悉,该基地总投资达1400万美元,占地5.67公顷,年产能高达百万台。

全球化意味着更强的资源配置能力与更高的生产效率。效率的提升,自然能挖掘出更多增量。

这年头,各行各业都在寻找增量。从直播带货的兴起,到短剧的爆发,历史表明:存量市场中总蕴含着新的增量机会。

极米的增长路径表明,对于中国科技品牌而言,增量之路在于两条:一是以技术创新为根本的高端化,二是以产业能力为基础的全球化。

这其实与当年华为成功的逻辑内核如出一辙。

当凭借“技术创新”与“产业能力”实现高端化突破,并完成A+H市场布局之后,创新、技术、市场与资本的关键要素便已齐备。中国科技企业出海,也因此有了一条可资借鉴的“极米范式”。

在这样的范式指引下,未来必将有更多中国品牌,如极米一样,走向国际高端市场,将中国创新带往世界各地。

来源:向善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