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晋电影伴我成长

快播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6 10:14 2

摘要:我是在周日(1019)晚上走过报栏,无意间得悉谢晋魂归故里的,心头当即紧了一下,悲郁之情油然而生!按说这死讯不算太意外,享年85岁也可算喜丧,但我这老影迷还是暗自感到惋惜。我的碟库里虽只收了谢晋两部最重要的作品——《芙蓉镇》和《鸦片战争》,但他执导的电影我大部

谢晋电影伴我成长

何心圆

我是在周日(1019)晚上走过报栏,无意间得悉谢晋魂归故里的,心头当即紧了一下,悲郁之情油然而生!按说这死讯不算太意外,享年85岁也可算喜丧,但我这老影迷还是暗自感到惋惜。我的碟库里虽只收了谢晋两部最重要的作品——《芙蓉镇》和《鸦片战争》,但他执导的电影我大部分是看过的,而且都是影院或露天看的大银幕,连他相对冷门的《大李小李和老李》及文革中拍的《海港》和《春苗》都看过,更不用说他创作力最旺的整个80年代了——那时候我从中学到大学,对于谢晋电影可说是拍一部盼一部、放一部看一部,有点如今“追星”的味道了,可以毫不矫情地说,是谢晋电影一路伴着我成长的,《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清凉寺钟声》……他的那么多好电影感动过、启迪过、激励过我,而今大师逝去,怎不叫人黯然叹息呢!

喜爱和难忘谢晋电影的人当然远不止我一个,说他是中国观众最多的电影导演应该也错不了,那么多年中他总是“紧跟形势”,把镜头对准变迁中的时代和当年的社会思潮热点:反思“反右派”冤假错案,反思文革,反思战争……难怪他的电影能有如此广泛的公众共鸣,艺术创作的“辉煌”跨度能有这么长!据说,20世纪华人电影百部经典中他就占了八部,而他那句“金杯银杯,不如观众的口碑”,不只透着大艺术家的坦诚和自信,更是亿万国人对他创作成就的绝佳褒奖。

我记得九十年代在讨论“谢晋模式”时,有人把谢晋电影嗤之为“政治电影”,这话有失偏颇,君不见他的电影里总是充满人情的温暖和人性的光芒?!不过谢导对时局、对政治感觉敏锐倒是真的,他总是立身“主流”、始终愿意与“时代”步伐保持同步,以致于在文革中也没被剥夺拍片权利。问题是他虽“主旋律”而不枯燥讨嫌,疑似“应景之作”却没成为“速朽品”,有不少竟还成了经典,这就是大家风范、功力所在了!

现在回味少年青年时代看过的那些谢晋电影,印象已不尽清晰了,也许成长的代价之一就是记忆的流逝。《女篮五号》是看过的,但故事几乎记不得了;同样是黑白片的《大李小李和老李》讲的是群众体育,至今还记得其中的一个“笑点”——大李小李跟个姑娘学广播体操时,把人家手甩辫子的动作也“照单全收”了,令人捧腹!《红色娘子军》幸有近年来央视电影频道重温机会,补上儿时的记忆缺失了;《舞台姐妹》也记不大真切了,有一次见到碟犹豫一下,下回可得拿回来领略其江南韵味!《海港》是“样板戏”,还记得里头有句“大吊车,真厉害,轻轻一抓就起来”的唱词;《春苗》好像是赤脚医生的故事吧,捧出了个大脸盘的美女李秀明;《青春》讲什么忘了,只记得有哑女和军医,但当时还是学生妹的陈冲已令人惊艳!《啊!摇篮》起的几部印象就深了,《天云山传奇》中风雪山路上的患难夫妻、《牧马人》里红烛光中的一对新人、《高山下的花环》里致命的哑炮、《最后的贵族》里“濮存昕”见过日本生母后的重披袈裟……诸多场景和精彩片段历历在目。奇怪的是当中一部《秋瑾》我竟没看,可巧这片据说也不太成功。而后头《启明星》、《老人与狗》等几部没看倒也自然,因为那时正迷“第五代”了。

现在想来,成长历程之所以一路迷谢晋,一是因为他的电影总是激情饱满、人物生动,其间的人伦情感有如浓烈美酒令人激动、耐人寻味,有位学者总结得好,说“他继承和发扬了一种传统,一种将伦理喻示、家道主义、戏剧传奇混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政治伦理情节剧’的电影传统”,又说他“将家与国交织在一起,将政治与伦理交织在一起,将社会批评与道德抚慰交织在一起,将现实与言情交织在一起”,如此与普通国民心灵交会的影片,自然让人喜闻乐见。喜爱谢晋电影的第二个原因是他特别能“磨戏”,在演员指导和细节刻画方面高人一筹,他这伯乐发掘并捧红了那么多明星(尤其是女星)——祝希娟、李秀明、陈冲、丛珊、刘晓庆、吕晓禾、濮存昕……甚至还有个童星小方超,眼光够“毒”!而一部《芙蓉镇》就拿了那么多演员奖,主角配角竞相出彩,实在让人过足了戏瘾!

因为喜爱谢晋电影,我曾几次上图书馆借来《谢晋电影创作论》之类的书来研习,感觉很受益、很享受!其实论电影语言,谢晋大抵还属于中规中矩、传统的一路,但他中老年时纯熟的导演手法实在令人击赏叹服!典型的像《芙蓉镇》开场后一段的场面调度,短短几分钟里那么多人物一一登场,人物关系与个性尽显,那么精彩又那么顺畅,不用花哨手段却颇见功力和匠心。《牧马人》里许灵均进宾馆见他海外归来的生父时,伴随着《敕勒歌》苍凉深沉的歌声,辽阔草原与豪华室内场景反复交替,主人公内心的翻腾让人感同身受……

我还觉得,谢晋艺术之树常青,还在于他既有“模式”又不断超越自我、力求创新,尤其是后期创作。《清凉寺钟声》已显出突破意图,只是事关敏感而沉重的民族感情,这部呼唤中日和解的片子颇受质疑。但1997年的《鸦片战争》堪称“突破成功”的扛鼎之作,给人的最大惊喜是历史人物不再“脸谱化”,林则徐“睁眼看世界”之前也有“泱泱大国”的盲目自信,道光帝禁烟的患得患失、虎头蛇尾,琦善丧权辱国的惶恐无奈与事后反省……都显得有血有肉而可信度大增;其他如宏大场景与微小细节的恰当配置、几大“戏骨”出神入化的精彩演绎、引人深思的历史内涵,等等,使得这部电影无愧于大师巨著,又开“中国大片”之先河。

也曾有人嫌怨——谢晋电影太“煽情”!我宁可将这话视作对谢导的褒奖——当代国人似乎连感动也成奢侈,我愿意继续珍藏谢晋带给我的感动以滋润心灵。即将到来的这个周日,谢晋的追悼会将在上海这个我生活过的城市举行,借这篇博文,老影迷捎去心香一瓣,祈愿尊敬的谢导一路走好!

来源:老何话乡贤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