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坏蛋联盟2》里,大坏狼带着团队去银行应聘,穿西装打领带,说想改邪归正,结果经理看了他们的前科记录,直接把简历扔垃圾桶——这场景看着像动画片里的夸张情节,现实里却真有数据撑着:司法部说,我国每年刑满释放人员里,能找到工作的不到40%,差不多十个人里有六个没活儿
《坏蛋联盟2》里,大坏狼带着团队去银行应聘,穿西装打领带,说想改邪归正,结果经理看了他们的前科记录,直接把简历扔垃圾桶——这场景看着像动画片里的夸张情节,现实里却真有数据撑着:司法部说,我国每年刑满释放人员里,能找到工作的不到40%,差不多十个人里有六个没活儿干,因为近六成企业明着说,有前科的人我们不要。
电影这么拍,不是瞎编,是想让坐在电影院里的人,哪怕是看动画片的孩子,也能瞅见身边藏着的偏见——就像大坏狼他们,哪怕后来用偷东西的本事帮警察抓小偷,街坊邻居还是躲着走,嘴里念叨“坏蛋还能变好?”
续集没像第一部那样,光讲“坏蛋怎么变好”,转头就聊“变好了又能咋样”。
导演皮埃尔·佩里菲尔自己说了,剧本参考过美国的“清白计划”,就是那些被DNA技术证明抓错了的人,平反后83%还是过不好日子。
为啥?
因为“坐过牢”这个标签,像在身上盖了个戳,走到哪儿都被人盯着。
电影里大坏狼他们开餐厅,卫生部门三天两头来检查,桌子擦得再亮也挑刺儿,这不是编的,2022年纽约有个有前科的人开餐厅,就因为老被突击检查,最后开不下去关了门,当时报纸上吵翻天,说这是“制度性歧视”——电影把这些真事儿搬上银幕,就是想告诉你:别以为改了就完了,社会给不给机会,才是关键。
新角色“狂野姐妹”里的凯蒂豹,小时候爸妈不管她,在街上流浪,后来跟着人学坏。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有数据,七成青少年犯罪的孩子,家里都没人管。
电影把这事儿拍出来,是想掰扯个理:不是人生下来就坏,有时候是日子逼的。
就像凯蒂豹,她抢东西不是图钱,是想让人多看她两眼——这跟坏蛋联盟刚开始偷东西为了上报纸头条,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后来凯蒂豹成了反派,不是因为她天生恶,是因为她每次想学好,都有人说“你这种人改不了”,最后干脆破罐子破摔。
电影里有句台词:“当所有人认定你是恶狼,你还能做羊吗?”这话听着扎心,其实是问咱们:要是天天有人说你不行,你还能撑多久?
连动画片里的打架场面都藏着心思。
太空劫案那场戏,用了新的粒子渲染技术,弄了18个月才做完,梦工厂说这是他们最长的单一场景。
为啥费这么大劲?
因为那场戏里,大坏狼他们不是偷东西,是抢回被坏人拿走的救灾款,一边飞飞船一边躲激光,看着热闹,其实是想说:以前干坏事的本事,现在照样能用来做好事。
就像美肚鲨,以前能用肚子藏赃物,后来救人的时候,直接用肚子当“安全气囊”接住掉下来的孩子——这不是瞎闹,心理学里有个“优势转化理论”,就是说把以前的经历变成有用的本事,电影用卡通的法子,把这道理讲得连孩子都能懂。
结尾也没给个痛快话,大坏狼他们没变成万人追捧的英雄,还是有人指指点点,但他们没放弃,照样每天开店、帮人。
这不是拍得没劲,是学了日本的《更生保护法》那套思路:让人重新融入社会,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得大家一起使劲。
片尾字幕滚的时候,放了几段真的刑满释放人员找工作的录音,有个男的说“老板问我有没有前科,我说有,他就说‘那你走吧’”,听着让人心里堵得慌。
片方调研说,看完试映的人,对“有前科的人”心里更能理解的,多了27%——电影没直接喊口号让人“要宽容”,而是把真事儿摊开,让你自己琢磨。
那些说“犯过错的人就该一辈子抬不起头”的,要是自己家孩子走错过路,还会这么说吗?
来源:吧唧一口我的金在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