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部罪案电影,为什么票房过千万都难?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4-11-22 17:06 9

摘要:同样是青年导演作品,同样是犯罪悬疑片,两部影片之间还是存在诸多不同。

同样是青年导演作品,同样是犯罪悬疑片,两部影片之间还是存在诸多不同。

可票房结果还是类似,双双未能过千万。

不过也不必过于悲观。

戴假发的人举起老枪,却没有回响。

那就总结经验,取长补短,不断完善。

就像持续练习举枪的顾学兵和连考三次的孟中一样。

继续开枪,继续浪。

作者 | 冒号鱼

编辑|小白

排版 | 00后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一起来关注下国产电影票房。

在近期上映的国产犯罪电影中,有两部影片原本备受行业和观众期待。

结果内地票房水准却不到1000万人民币——

《老枪》。

以及《戴假发的人》。

据灯塔专业版显示,截至发稿前,《老枪》上映21天,票房549万。

《戴假发的人》上映6天,票房404.3万。

着实是非常惨淡。

再看主创及卡司阵容。

《老枪》导演高朋,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谢飞的学生。

主演祖峰、秦海璐、周政杰,邵兵友情主演。

此外,《老枪》剧本创投入围第四届“青葱计划”五强名单,获国家电影局一百万元资金支持。

《戴假发的人》导演董越,处女作《暴雪将至》获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提名。

主演黄晓明、王影璐,还有黄璐、李丛喜。

《戴假发的人》还作为2024金鸡百花电影节国产电影展闭幕影片展映。

按理来说,这两部片主创阵容、导演过往履历、行业关注度都不差。

可为什么投入市场后却频频遇冷?

问题的症结出在哪?

我第一时间去电影院完整地观看了这两部影片,终于发现原因所在。

首先来聊聊《老枪》。

不得不承认,当下电影市场整体较为冷清压抑,观众需要更加活泼、轻松、愉悦的文化消费产品。

这是当前市场的主流心态,也是首先要认清的问题。

正如有的网友说:“生活已经够累了,我为什么要去电影院看让我更累的东西?”

但很可惜,《老枪》没能撞上好时机。

它的整体风格恰好就是沉重压抑的,可谓正中市场反感点之下怀。

所以上映之后,市场定位和受众群体都相对狭窄。

首先就抛却了大部分喜欢愉悦轻松内容的观众群。

同时,《老枪》虽为犯罪片,但作为青年导演高朋的长片处女作,显然还带有深深的学院派印记。

它没有肆意展现暴力,也没有渲染紧张节奏,而是在讲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对抗命运不公的挣扎和抵抗。

植根于东北老工业区衰颓的历史背景下,植根于国企改制下岗潮的时代伤痕下。

混乱与失序、隐忍和伤痕充斥着前半部分,对话和细节无处不在。

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影片前半段的叙事节奏放缓。

顾学兵(祖峰饰)曾是一名优秀的射击运动员,是天之骄子。

但因右耳听力受损退役后,被安置到摇摇欲坠的工厂保卫科当干事。

这种巨大的落差使他内心充满了失落和迷茫。

从起初对工厂盗窃事件的无奈和隐忍,到后来发现爱慕对象金雨佳的儿子耿晓军牵涉其中。

顾学兵决心将耿晓军拉回正道,再到最后在极端情况下拿起老枪,以暴制暴。

对于顾学兵来说,是维护自己的道德底线,还是面对集体利益而妥协。

他陷入挣扎和两难,也使他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在东北下岗潮下,一个小人物,由隐忍坚守被逼无奈到奋起反抗。

我们看到的是人性和人心的觉醒。

看到结尾才知道,前面的缓慢和压抑都是为了最后的那一声枪响。

悬置在失落和愤怒的复杂情绪里,神枪手顾学兵一击毙命,迅速结束了战斗。

他救了耿晓军,阻止了强闯保卫科疯狂抢劫的犯罪团伙。

也朝着崭新到来的市场经济新时代,射出属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最后一颗子弹。

高潮但短促,苦涩且忧伤。

导演为了这一碟醋包了一盘饺子。

只可惜,沉浸在短视频快节奏、强冲击和高刺激环境里的当代观众,已经没有耐心能看到这叠醋上桌了。

只能说,《老枪》生不逢时。

再加上影片上映后,由于分线发行,首日排片占比仅为3.7%。

之后几天排片占比还一路下滑,影响了曝光度。

在宣发上也未能有效引起大众关注,切片视频没能形成爆点,无法有效引起观众期待。

进而影响了票房走势。

再来说说《戴假发的人》。

相比于《老枪》,《戴假发的人》叙事节奏明显更快。

但东方亮了西方暗,该片情节缝合痕迹过于明显,人物行动缺乏逻辑动机。

遭到了观众的普遍吐槽。

孟中(黄晓明饰)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

一种是留有长刘海、身穿蓝色外套、戴着黑框眼镜、留着杂乱胡须的阴郁男子。

另一种则是身穿白色衬衫、干净礼貌、儒雅随和的律政精英。

这两种形象的反差,暗示出他内心的矛盾与复杂。

通过影片的多线叙事和闪回桥段我们能看到,他的内心深处自卑又自负。

他自卑于自己的出身和曾经的失败,被家人和邻居不断嘲笑自己是“废物”。

他又自负于自己的内心坚守正义获得的成就感。

他经历三次法考失败仍不放弃,坚韧不拔,最终成为一名公益律师。

但他也脆弱和冲动,在那个雨夜,他因无法承受内心的压抑和愤怒,将苦闷发泄在醉汉身上,犯下了不可挽回的错误。

导演主要想要塑造复杂人物性格,但却并未转化成吸引观众的角色魅力。

孟中面对自己的错误和失败,长时间选择逃避,其颓丧的形象占据主要印象,让观众很难接受。

在一般成功的犯罪片里,主角可能会有不良恶习、可能会有道德瑕疵。

但TA身上一定会有一些闪光点,如冷静、睿智,如善良、勇敢等。

如此,观众才能更轻易代入角色,产生共情。

仔细探查情节细节,也会发现拧巴和错位之处。

作为一个后来从事公益律师的人来说,应该有较强道德底线。

可他却因为一次和醉汉的冲突就肇事逃逸,还隐瞒多年。

这个动机不够充分。

更何况,在后续剧情推进的过程中,我们也没能看到导演深挖他内心转变的底层逻辑。

在对少女猥亵案的调查中,孟中发现一些线索后,很快就将其与多年前的旧案联系起来。

一段模糊的记忆和一些偶然的线索,再加上草率的推理,就能把看似毫不相关的事情拼在一起。

如同神仙下凡,降智打击。

这就跟大侦探福尔摩斯一样,某些时候面对复杂危险的案情,他总能轻松应对并化险为夷。

无所不能得有些失真。

要是都这么拍,那还看电影干吗?看神话就够了。

此类问题,早已在多部犯罪悬疑探案剧中出现,也多次被市场实践验证失败,却屡次再犯。

不得不说,不看或看不清市场规律,糊得不冤。

董越导演一贯宣扬自己“以犯罪为皮、社会为肉、人性为核”,结果该片对人性的挖掘也是浅尝辄止。

孟中最后的自首看似完成了救赎,但整个过程没有对犯罪行为背后的社会、心理等深层次因素进行挖掘。

说完内容,作为市场产品,场外因素也很重要。

电影《戴假发的人》上映之时,正值主演黄晓明因私生活绯闻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其感情问题引发了部分观众的诟病,败坏观众好感度。

从而削弱了影片的票房号召力。

此外,还有个现象不得不引起重视。

当前市面上的电影创作基本上把女性、儿童作为主要受众群体。

男性观众在某种程度上被忽视了。

而《老枪》《戴假发的人》这类犯罪悬疑片,很显然以男性观众为主导。

站在产业宏观角度上看,这种尝试当然是有益的。

把男性观众重新拉回电影院,进而形成票房大盘的增量,是当务之急。

只可惜,两部影片在执行层面上出了差错。

当下的主流男性观众,显然还是对推理逻辑缜密、暴力血腥刺激的犯罪内容更加关注。

对他们来说,《老枪》和《戴假发的人》则会显得“挂羊头卖狗肉”。

或者说“货不对板”。

在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中国电影市场一直都在有意或无意地产生合家欢式的轻松愉悦题材。

或迎合,或养成,塑造了内地观众的审美习惯。

像《老枪》这样深度探讨人性的影片,以往在内地市场基本上不受待见,现在也不会受到待见。

但它确实有它的价值,生不逢时也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而《戴假发的人》则相对草率杂糅,缝合与割裂感较重。

未能真正面向市场和观众,自然难以收获票房。

同样是青年导演作品,同样是犯罪悬疑片,两部影片之间还是存在诸多不同。

可票房结果还是类似,双双未能过千万。

不过也不必过于悲观。

戴假发的人举起老枪,却没有回响。

那就总结经验,取长补短,不断完善。

就像持续练习举枪的顾学兵和连考三次的孟中一样。

继续开枪,继续浪。

来源:四味毒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