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片《731》从暑期苟到十月,排片反向爬坡:国庆当天只剩8%,假期一结束飙到15%,票房一路滚到20亿。
国庆档刚散,朋友圈先炸:
“花了八十块,睡了两小时。
”
一句话,把今年档期的底裤扒光。
没有30亿爆款,没有全网二创,连吐槽都懒得给热搜。
最高票房的《志愿军2》才6.8亿,搁两年前连前五都挤不进。
观众不是不看,是学会了“先等等”。
等等党赢麻了。
老片《731》从暑期苟到十月,排片反向爬坡:国庆当天只剩8%,假期一结束飙到15%,票房一路滚到20亿。
秘诀?
争议比特效持久。
有人骂它“拿民族情感当辣椒油”,可越骂越上头,小镇影院干脆把晚场留给它,反正新片撑不住。
另一边,续集光环碎成渣。
《刺杀小说家2》首日1.2亿,第二天膝盖斩,直接砍到3600万。
导演路阳憋了句实话:“人物太多,故事没拧成绳。
”翻译一下:想铺宇宙,结果把观众铺没了。3亿投资,片方最后落袋1亿,华策股价跟着跳水7%,资本市场用钞票投票:IP不是万能膏药,贴不好就撕掉一层皮。
最尴尬的是夹在中间的“中产片”。
五部成本5000万到2亿的选手,全军覆没,最高才7800万——《三国的星空》。
这片子把曹操画成“996老板”,刘备变“被优化老员工”,脑洞够大,可北大历史系教授直接开炮:“美化曹操,等于给加班文化找祖宗。
”易中天回怼:“戏说不是胡说。
”两边吵上热搜,票房回光返照30%,可惜底子太薄,够不上回本线。
短视频也救不了命。
《毕正明的证明》抖音话题3.2亿播放,转化率低到发指:1200万票房,平均一条播放换不到4毛钱。
观众在短视频里看完“精华”,谁还进影院吃泡面?
宣发公司干脆把预算砍一半,留着做口碑点映,可排片早被老片占坑。
有人把锅甩给“审美疲劳”,其实观众只是变精了。
豆瓣国庆档均分6.4,比去年高0.5分,说明大家肯给好片子鼓掌,但拒绝再为“五毛特效+流量脸”买单。
节假日观影占比一路掉到4.1%,看电影不再是“国庆打卡”,而是“值得我才出门”。
新导演倒是刷出存在感。
三部处女作全过7分,可惜排片平均不到5%,影院经理直言:“不是片子差,是没人敢赌。
”发行渠道还是老玩家坐庄,新人只能捡别人剩下的深夜场。
中影那边放出风声:2024年把历史正剧和文艺片预算拉到60%,说白了,资本也怂了,宁可押中小成本,也不想再砸3亿听个响。
所以,别再说“市场冷了”。
冷的是泡沫,热的是理性。
观众学会用脚投票,影院学会用排片求生,片方学会算ROI。
接下来一年,大概率还是“小爆款+小亏损”的常态,想赚快钱?
先去问问《731》的20亿,敢不敢复制它的争议。
一句话总结:
电影回到“讲好故事”这条老路,谁先把观众当朋友,谁才能拿到下一轮的入场券。
来源:完美松鼠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