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攀登者》里两次为国攀登珠峰背后的故事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8 01:16 1

摘要:影片视觉呈现的效果还是很震撼的。采用实景拍摄与特效相结合,逼真还原了珠峰的险峻地貌、极端天气(如暴风雪、雪崩等),视觉冲击感强烈,观众能强烈感受到攀登过程之艰难,为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增强了代入感。

节日里,找了电影《攀登者》陪着孩子们看,这也是学校推荐的电影之一。

怎么说呢?都二刷了,想客观地讲讲——

影片视觉呈现的效果还是很震撼的。采用实景拍摄与特效相结合,逼真还原了珠峰的险峻地貌、极端天气(如暴风雪、雪崩等),视觉冲击感强烈,观众能强烈感受到攀登过程之艰难,为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增强了代入感。

演员表现还是亮眼的。张译饰演的曲松林,将角色情感里透出的愧疚、执念这些复杂情绪演绎得很细腻动人。吴京的动作戏也展现专业水准,其他演员在情感线和登山场景中的表现整体在线,提升了故事的可信度。

但是,影片的叙事节奏失衡。登山过程描写太简略,而这正是影片应该去刻画的。也许电影试图融合历史事件、爱情线和登山冒险,内容太多,情节反而拖沓了。爱情线显得突兀,尤其是方五洲与徐缨、李国梁与黑牡丹的剧情,好几处都想拉快进……这些都削弱了影片的聚焦。

主题表达有些模糊。我们看到了影片以“为国登顶”为出发点,但对历史背景的铺垫不足(如珠峰主权争议),李国梁牺牲也有点儿不够严谨。攀登者的精神高度未能充分展现,背后的英雄团队、国家支持也差了些意思,家国情怀的传递被爱情线和商业元素冲淡。

1960年和1975年,我国两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极端环境下,登山队员以顽强意志和团队精神克服困难,为国家荣誉和科学探索做出了卓越贡献。关于两次攀登珠峰的相关历史知识,你了解多少?

历史背景:20世纪50年代,尼泊尔籍向导丹增·诺尔盖随英国登山队从南坡登顶珠峰,尼泊尔借此宣扬珠峰归属,而中国北坡攀登路线尚未有人成功。1958年中苏曾计划联合攀登,后苏联退出,中国决定独自完成任务,这是一场关于捍卫尊严与家国的挑战。

攀登过程:1960年3月,214人组成的登山队进驻大本营,进行三次适应性行军。第三次行军中,许竞等四人到达海拔8500米建立突击营地。5月24日,王富洲、刘连满、贡布、屈银华四人从突击营地出发,刘连满在“第二台阶”处以身体为梯,助队友登顶。5月25日凌晨4点20分,王富洲、贡布、屈银华三人代表中国登山队成功登顶,完成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壮举。

1960年攀登珠峰的意义:这是中国登山事业的里程碑,彰显了国家实力和民族精神,也为后续攀登积累了经验。

此次攀登,是在新中国面临严重经济困难和严峻外交形势下的一次特殊国家任务,贺龙元帅等领导高度重视,登山队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和支持。

(遗憾的是,由于登顶时为凌晨4时20分,在黎明前的黑暗中,队员们无法拍摄图片和影像资料,致使国际上对中国人登顶的真实性产生质疑。1964年,国家曾决定在1967年以北上南下的方式再登珠峰,并于1965年修建了从定日县到珠峰大本营的简易公路,组织新队员先后两次到珠峰训练,可后来无果而终。)

历史背景:1960年登顶因无影像资料遭国际质疑,1967年的计划又无果,1975年中国登山队决定再次挑战攀登珠峰。此次攀登旨在精确测量珠峰高度,并巩固北坡登顶成果,有着特殊的意义。

充满艰辛与挑战的过程:

前期准备充分后,登山队于1975年3月抵达珠峰大本营,队伍规模庞大,涵盖运动员、科考人员等共计434人。

队员们需先克服北坳天险,这是一道高7000多米的冰壁,侦察修路队需在冰壁上钉冰锥、架设主绳和金属梯,开辟道路。随后进行三次适应性行军,逐步建立5300米、6000米、6500米和7028米等营地,期间部分队员因冻伤或高原反应退出。

1975年4月下旬,登山队分两批突击顶峰,但均因暴风雪受阻。5月2日,第二梯队抵达7790米营地,队员在极度缺氧环境下艰难前行,有的队员胡须和眉毛结满冰霜。5月5日,副政委邬宗岳为拍摄攀登镜头解开结组绳,不幸滑坠遇难,这一事件让队员们悲痛万分,但冲顶决心更坚。

经过十几天的艰苦行军,队员体力耗尽,物资短缺。5月14日,登山队重新组队,分三组再次向顶峰发起冲击。途中遭遇持续暴风雪,队员被困7600米营地四天,帐篷被狂风撕扯,食物和氧气告急。5月24日,第一组队员强行攀登至8200米营地,第二组随后跟进,两组在8600米突击营地会合。

5月27日,天气转好,9名队员分两组从8600米营地出发,历经艰难通过“第二台阶”,这是珠峰北坡最险要的路段,队员们需在近乎垂直的冰壁上架设金属梯。

最终,5月27日14时30分,索南罗布、潘多、罗则、桑珠、侯生福、贡嘎巴桑、大平措、次仁多吉和阿布钦——9名勇士终于胜利登上地球之巅。潘多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女性,邬宗岳为拍摄登山画面解开结组绳,不幸滑坠遇难。

在顶峰,他们首次竖起红色觇标,精确测量出珠峰高度为8848.13米,采集岩石和冰雪样本,潘多还进行了心电图遥测,为科学考察提供了珍贵数据。

党中央始终特别关怀这次登山行动,得知登山队生活上遇到困难,从北京派专机送来新鲜蔬菜、水果。各级党委、政府和解放军官兵、各地群众对登山行动给予大力支持,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

1975年攀登珠峰的意义:此次攀登不仅成功登顶,更以科学考察刷新了珠峰高度数据;“中国梯”的架设展现了中国登山技术的成熟,为珠峰研究和登山事业留下重要遗产;中国登山队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精神也得以彰显。潘多成为首位从北坡登顶的女性,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登山领域的地位。

“第二台阶”位于8680米到8710米之间,是坡度约60至70度、高度约30米的峭壁,英国人曾预言“人类无法逾越”。

1960年,中国登山队用“搭人梯”的办法首次跨越成功,但也付出了用时5小时、队员体力透支、冻伤致残等代价。

在如此高的海拔,正常行走都很困难,更别说要把金属梯固定在岩壁上。索南罗布曾讲述:“那天高空风很大,打岩石锥特别费力,但我们基本上没怎么吸氧气,一个人累得实在不行,就换另一个人来干,最终完成了任务。”

队员们此次在近乎垂直的冰壁上架设了金属梯,从此以后,凡是从珠峰北侧传统路线攀登的国内外登山者,均通过这次架设的梯子登顶。这个功勋卓著的金属梯,被誉为“中国梯”。

2007年春,西藏登山学校在“中国梯”的右侧岩壁上搭建了一个更高的金属梯,避开了原先梯子顶端因有块突出的岩石而给攀登者带来的困扰,使攀越“第二台阶”变得更加便捷。次年,鉴于“中国梯”已完成历史使命,西藏登山学校派人去拆除、收集“中国梯”及其附属物件,并将其陈列在拉萨登山博物馆。

推荐一些关于攀登珠峰的优秀视频纪录片,涵盖历史事件、攀登挑战和环保主题,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珠峰的魅力与挑战,既有历史深度,也有现实意义。有兴趣可以看看呀!

1.《最狂野的梦想:征服珠峰》(2010)

讲述1924年乔治·马洛里与安德鲁·欧文的北坡登顶尝试,以及1999年发现马洛里遗体后的探索,揭秘人类登山史上的“马欧之谜”。

2.《进入空气稀薄地带》(1997)

以1996年珠峰攀登事故为背景,展现登山队在极端天气下的生死抉择,揭示商业登山背后的危机。

3.《珠峰清道夫》(2018)

聚焦尼泊尔探险队清理珠峰“死亡地带”垃圾的行动,展现环保与生命极限的双重挑战,豆瓣评分9.0。

4.《无尽攀登》(2021)

记录中国登山家夏伯渝凭借假肢5次冲击珠峰,最终登顶的壮举,诠释永不放弃的攀登精神。

5.《珠峰队长》(2022)

中国首部沉浸式珠峰攀登纪录片,跟随民间登山队的视角,呈现普通人挑战世界之巅的全过程。

6.《高山上的夏尔巴人》(2015)

从夏尔巴人的视角探讨登山的意义,揭示他们与珠峰共生的文化与生存哲学。

7.《征服世界最高峰》(1960)

中国首部珠峰登顶纪录片,完整记录1960年中国登山队从北坡登顶的历史时刻,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来源:家在帅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