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场15分钟,后排大哥的呼噜声已经盖过枪战,前排姑娘刷起小红书,屏幕里金城武还在雨里凹造型,像拍香水广告。
国庆档最惨的不是没买票的人,是买了《风林火山》票的。
开场15分钟,后排大哥的呼噜声已经盖过枪战,前排姑娘刷起小红书,屏幕里金城武还在雨里凹造型,像拍香水广告。
散场灯一亮,全场安静得尴尬,像集体参加了一场昂贵但没人哭灵的葬礼。
4亿港币堆出来的“史诗”,最后账面上只剩1.02亿,连烧给制片方的纸钱都不够。
猫眼曲线像跳楼机,首日23%的排片是顶点,之后一路俯冲,跌到3.8%时,影院经理干脆把它塞进上午10:10的“阴间场次”,陪跑的是早教动画片。
观众用脚投票,资本用股价补刀——寰亚股价节后连跌11%,股民在论坛里把麦浚龙的照片P成僵尸,配文:导演,这票房比你片里的丧尸还冷。
怪谁呢?
麦浚龙自己出来认领:“可能过于作者化了。
”说得客气,翻译成人话就是:我爽了,观众没懂。
戛纳首映豆瓣4.8分,评论区高赞只有一句——“看睡着了,梦里又看了一遍,还是困”。
积压五年,审美直接跳过了一个世代:当年观众吃“霓虹雨夜+慢动作+哲学旁白”这套,现在大家被短视频训练成15秒没爆点就直接划走。
片方以为堆十个影帝就能召唤神龙,结果神龙没醒,票房先躺平。
更惨的是跟着跳坑的金城武。
传说他看完粗剪版沉默三分钟,只问了一句:“这故事到底谁是谁爸爸?
”然后默默把《僵尸先生》重启计划塞进抽屉,连带把麦浚龙的微信也设了“仅聊天”。
港片黄金时代留下的最后一张神颜,差点被这部“大型行为艺术”拖成票房毒药。
田启文说得直白:港产片再玩“明星叠叠乐”就是找死。4亿成本,1800个特效镜头,烧掉35%预算,结果观众只记得梁家辉的假发和金城武的雨衣。
钱砸在屏幕上,没砸在剧本里。
以前港片穷得只剩创意,现在富得只剩堆砌。
老套路像过期罐头,外表光鲜,开盖一股馊味。
有人把失利归结为“港式警匪片创新乏力”,其实观众不是厌倦枪战,是厌倦装腔。
同样讲宿命,《无间道》用20分钟就让刘德华和梁朝伟互为镜像;《风林火山》用两小时告诉大家“我很酷,但我不说”。
当自我表达大于讲故事,影院就成了大型自恋现场。
观众可以为一碗云里雾里的艺术鸡汤买单,但前提是你得先给勺糖。
亏损3.5亿,数字冷冰冰,教训热腾腾:电影首先得是商品,其次才是作品。
先让人看懂,再让人回味。
把观众当知己之前,别先把他们当傻子。
港片要活下去,先把“我”字去掉,把“我们”捡起来。
毕竟,没人愿意花50块看导演照镜子,大家想看到的是镜子里的自己。
来源:三半撩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