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再不买票,国庆档就只剩边角座”——香港影院经理私下透露,今年黄金周排片表比往年晚三天才定,因为片方都在等一条数据:华语片到底能不能把日漫拉下马。
“再不买票,国庆档就只剩边角座”——香港影院经理私下透露,今年黄金周排片表比往年晚三天才定,因为片方都在等一条数据:华语片到底能不能把日漫拉下马。
这条数据上周出炉:华语片票房占比首次过半,五部片子挤进前十,听起来像过年,可影院里依旧冷飕飕。
为啥?
总盘子环比掉了近两成,观众只是从日漫流向华语,并没有多出新观众。
换句话说,大家换口味,却没换习惯,依旧等流媒体。
《链锯人》307万夺冠,数字漂亮,可对比日本本土同期票房,香港换算后只剩东京单日的量。
爆点不在数字,在“蕾塞篇”这个副标题——它其实是TV版总集+新序章,粉丝圈叫“高级回忆杀”。
回忆杀还能冲第一,说明新番剧场版模式已死,只剩IP续命。
影院经理苦笑:“观众不是来看电影,是来打卡补设定。”
《鬼灭》跌四成,破亿梦碎,周边柜台比影厅热闹。
银座模型店员工爆料,无限城徽章香港销量反涨30%,买的人多数没买票。
IP变现路径从票房转向零售,影院沦为展厅,这是日漫在香港的隐形撤退。
华语片这边,成龙《捕风追影》内地5亿,香港476万,差距尴尬。
问题不是成龙老了,是“合拍”身份两头不靠:粤语笑料被剪,北方观众get不到;港味动作又不够本地,老港迷嫌清淡。
合拍片想通吃,最后常变成“两头不到岸”。
《南京照相馆》685万,排片只有商业厅的早场和深夜,却拿下内地片年度第二。
秘诀是“艺术影院加场”——香港目前只剩5家艺术影院,座位加起来不到一千,但它们的观众肯二刷、三刷,票价还高20%。
小场高黏性,比大场空座更有生命力,这给中小成本华语片指了条活路:别硬挤商业厅,先让艺术院线的灯亮起来。
港产片《他年她日》优先场43.9万,数字不起眼,可票根背面印着“10月3日仅此一场”的印章,印章是导演亲手盖的。
预售一开,两小时售罄,二手平台票炒到原价三倍。
情怀不是口号,是限量手作,这比任何预告片都管用。
国庆档真正的变数是《一战再战》。
莱昂纳多+二战谍战,听起来洋味十足,却选在黄金周上,片方赌的是“留港消费”热潮。
旅发局数据:今年十一假期内地访港人次预计恢复至2019年八成,但过夜客比例更高。
晚上没地方去,影院成了最便宜的空调房。
如果该片周中跌幅低于35%,好莱坞将第一次靠“旅游档”在香港翻身,往后暑期档不再独大。
有人担心日漫退烧会让影院收入,其实香港戏院商会悄悄做了另一手准备:把部分日漫场次改成“原声+中文字幕”版,票价降10%,专吸东南亚佣工。
周日菲律宾家庭包场看《链锯人》,爆米花销量反升。
语言壁垒打破后,香港小影院发现新蓝海——外佣市场每周固定休假,比本地年轻人更守时。
所以,今年国庆档不是“谁打赢谁”,而是“谁先把空座填上”。
日漫放缓留出的缝隙,华语片靠类型多元补位;总观众没增加,就把不同语言、不同阶层的人拉进同一座影厅。
至于观众,如果只想等流媒体,三个月后打开电视,大概率只能看到日漫删减版——影院那10%的降票价,就是给“等等党”最后的温柔。
来源:小爱侃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