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国家科技发展的星河中,有些名字或许不为大众熟知,却如恒星般闪耀。他一生与光同行,在看不见的战场,为大国重器装上“锐利眼眸”;他矢志科技自强,一举打破西方国家精密光学领域的技术封锁和禁运;他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为国防建设事业作出卓越贡献。他就是被人们称为“
在国家科技发展的星河中,有些名字或许不为大众熟知,却如恒星般闪耀。他一生与光同行,在看不见的战场,为大国重器装上“锐利眼眸”;他矢志科技自强,一举打破西方国家精密光学领域的技术封锁和禁运;他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为国防建设事业作出卓越贡献。他就是被人们称为“唐老倔”的唐九华院士。
中国科学院里的年轻人
1951年8月,中国科学院来了一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他就是22岁的唐九华。从此,他的一生,便与“光”结下了不解之缘。谁也不会想到,这位个头不高、相貌平平的年轻人,日后将成为我国光学工程总体设计领域的泰斗级人物之一。
来到中国科学院工作之初,唐九华参与了中国科学院仪器馆(1957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光学精密机械仪器研究所,以下简称“光机所”)的筹建工作,主要负责资料采购、仪器置备等工作。
1952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国家为加强各地高等教育事业,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院系大调整。中国科学院仪器馆筹备处从北京迁至重工业基地长春,唐九华等一批青年科技工作者毫不迟疑,不计个人得失,随筹备处来到了祖国需要的地方。
在长春,唐九华不惧艰苦的工作环境,积极参与各种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基础知识和经验。在他的参与和推动下,次年,仪器馆就熔炼出我国第一炉光学玻璃。当时,光学玻璃的制造技术是保密的,很难引进和借鉴。第一炉光学玻璃的诞生,结束了中国没有光学玻璃的历史,为新中国光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九华(左)与王大珩(右)在山区考察留影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大国重器的锻造者
科学研究的道路向来都充满了坎坷,对于唐九华来说也不例外。他一生著作等身,领衔完成了多个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攻关。其中,“大型电影经纬仪”的研制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是上世纪50年代末,国家为了加快发展导弹技术,要求光机所克服一切困难研制“大型电影经纬仪”。唐九华被任命为新组建的总体研究室主任,在总设计师王大珩的领导下,他作为副总设计师开展这项研究。
这是一项巨大且复杂的精密光学工程,指标要求不低于当时所知的苏联和西方的最新产品,且没有外国进口样机可供参考。
唐九华(右1)参观美国戈达德航天器中心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这次,唐九华大胆创新,他没有沿袭以往的攻关模式,急于组织光、机、电、控专家分头出击,最后合在一起的做法,而是要求各路专家首先完全消化课题指标和物理概念,再将指标具化为数学式,然后为整机设定若干主要性能的物理数字模型,将该模型分解后分配给光、机、电、控等子系统,最后合成调整。
这注定是一场时间与耐力的“死磕”。五年磨一剑,中国第一台光机电技术综合仪器终于成功问世。经实地实验,在作用距离和精度等方面均超出指标,满足了导弹轨道测量的技术要求。“大型电影经纬仪”的成功研制,不仅为国家节省了巨额的外汇,其更大的意义在于,从此打破了西方国家在该技术上针对我国的封锁和禁运。
2025年,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先生向北”展区生动再现了包括唐九华院士在内,一大批科学家和文化名人齐聚东北、建设东北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场70多年前的“先生北上”,至今余音回响,唤起了许多年轻人的情感共鸣。
1994年秋,唐九华(左2)在湘江边与友人
合影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唐九华院士的一生,恰似他一生所追逐的光——纯粹、专注、能量内敛却又具有穿透力。他以赤子之心和科学家特有的方式,深沉地爱着他的祖国。他留下的,不仅是尖端的技术与成果,更是一种精益求精、甘于奉献的“工匠精神”,一盏照亮后来者前行的不灭明灯。
科学家说: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中,唐九华回忆大学学习生涯时说,“多学些基本概念,在以后的科学研究中终身受用不尽。尤其是物理世界的不断变革更新,深深地铸在我的世界观上。”
唐九华一生淡泊名利,敢于担当,他经常对研究人员说,“要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出了问题当然要找我这个课题负责人。”
参考文献:
[1]唐九华:潜心光学研究.中国科学家,2021-10-20.
[2]唐九华的经纬人生.中国科学报,2018-6-4.
[3]院士在吉林 | “能否把担子担起来不是我个人的问题,这关系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唐九华.吉林科普微窗,2020-11-23.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
约稿咨询:
010-87413545
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