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23年起,它连续三年登录国庆档。第一部曲《雄兵出击》和《存亡之战》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作为收官之作,《浴血和平》的压力非常大!
国庆档开启。
《志愿军》三部曲的第三部之《浴血和平》,如约而至。
自2023年起,它连续三年登录国庆档。第一部曲《雄兵出击》和《存亡之战》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作为收官之作,《浴血和平》的压力非常大!
不过,首映当天,它就是内地票房冠军,以5946.0万元,凭借9.7的高分,完美收官。
很多人会问,第一部把“为何而战”说明白了,第二部将“如何作战”也展示完了!
第三部还能说些什么呢?
观影后,小仙儿想说,第三部是点睛之笔,没有《浴血和平》,《志愿军》三部曲就是不完整的!
(可能会涉及剧透,介意的话,可以先观影,再回来看看!)
1
三部曲,环环相扣
“抗美援朝”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读中学时,我们就从历史书上知道,这场战役始于1950年10月,止于1953年7月。历时约两年零九个月。
也知道著名的长津湖战役、汉江阻击战、铁原阻击战、上甘岭战役等。为了考试,我们还背诵过每次战役的结果和意义。
生在和平下的我们感恩、感激、感动先辈们的付出,可我们对战争的概念是模糊的。
《志愿军》三部曲,用电影的形式,让我们在画面的冲击下,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志愿军的伟大!
第一部曲——《雄兵出击》影片开篇,归国军事专家吴本正列数据,讲事实,直言“抗美援朝”这场战役难度很大,可我们必须出击。
正如周总理所说——只有打赢,中国人才能生存!
所以,毛爱英奔赴前线,伟人也是父亲的毛主席的那句“儿行千里,怎么不担心呢?”让人潸然泪下。
可在国与家之间,人们总是要选择大义。
也正如彭总司令所说的:“我们这代人,一身血两脚泥,还是我们付吧。"
他们是英雄,他们也是儿女、父母,他们也有牵挂,也有恐惧和不忍。但他们的英勇无畏和牺牲精神,告诉所有人——为保卫国家而战!更是为人民而战!
此刻,“大国精神”和“保家卫国”具象化了。
第二部曲——《存亡之战》。战争,是无情的,残酷的。也注定了伤与痛,死与别。那些上战场的英雄们,也是有家人的。他们面对残酷战争的时候,奋力厮杀。
每一次的厮杀目的,都为了与家人更好的团聚。
李想牺牲前,通过无限电喊出那声“妹”,让多少人潸然泪下。他是多想回家团圆啊。
而那句“我们吃雪,为的是我们的后代不用吃雪”,讲出了每个志愿军的信仰。
他们的生离死别,他们的艰苦奋战,为的不是军功章,为的不是个人的前途。他们为了——每一个普通,却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
此刻,抗美援朝这场战役,与我们的距离近了。
第三部曲——《浴血和平》。抗美援朝的战场,不是一个,是多个。
第一部的“松骨峰”,第二部的“铁原”。第三部并没有继续讲战争和牺牲。
而是转向了另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谈判。
谈判是从1951年7月开始的,抗美援朝战役打响的9个月后,这一场博弈也拉开了帷幕。
这与以往的抗战片不同,甚至是弥补了大部分影片只聚焦抗战现场的空白。
作为《志愿军》的第三部曲,这次谈判机会,是战场上,无数将领厮杀得来的。
要知道,那时我们没有自己的国防工业,志愿军的装备来自十几个国家,如日本的三八大盖,美国的汤姆逊冲锋枪(缴获)、苏联的莫辛-纳甘步枪等。
口径不一,弹药补给也十分困难。
一个军的火炮数量不足200门,口径还多为口径小,射程近的迫击炮和山炮。
全军几乎没有坦克和自行火炮,机动完全依靠双脚,因此还被称为“铁脚板”。
相比之下,美军的装备要领先我们好多——半自动步枪(M1加兰德) 和自动武器,一个师就有70多辆坦克和1400多门各型火炮。
吉普车、摩托车等机械装配数量也是庞大的。这还不算空军和海军。
美军是有必赢的决心的,可是,他们没想到,仅仅9个月,我方浴血奋战的将领们,为我们赢来了谈判的机会。
影片中,美方来谈判时,都是高姿态的。他们认为,我方的谈判,是因为“怕了,不敢打了。”
谈判时,他们还要座位“坐北朝南”。
“坐北朝南”本是我国传统建筑中一个重要原则,核心含义是“顺应天道,汲取能量”。将这种自然优势映射到人事上,就体现为“利于主人” 。
谈判桌上,在东方文化里,我们的“地盘”,他们坐在主人的位置上,可见,他们对这次谈判的“重视”。
还有,他们的飞机落散在用鹅卵石摆出的和平鸽上,也说明了,他们将这次谈判视为我方的“求饶”和“投降”。
这么委屈了,为什么还要谈?
不仅要谈,还要赢!
谈判前,中方作战减员约数十万(具体数字史料记在不一),美方阵亡约7.5万人,整体“联合国军”伤亡约23万余人。
这也是参战双方,都不愿意再轻易扩大战争规模的原因。
可是,决定谈判桌上的优势和主动权,取决于战役胜利的一方。于是,双方不断加大战争烈度。
“能战方能止战”的逻辑,让“战场”和“谈判桌”密不可分,也形成了“边打边谈”的局面。
于是,几万的死伤,只为把战线推进几公里!
1951年7-11月,谈判初期,851高地(伤心岭)战斗,我方伤亡700多人,美方第2师伤亡3745人。
马良山战斗,10月6日我方伤亡26人,英联邦1师及美军伤亡700多人。10月8日,我方伤亡51人,英联邦1师伤亡2600多人。
1952年-1953年,谈判中后期,上甘岭战役,我方伤亡11529人,毙伤俘25498人。
金城战役,我方伤亡3.3万余人,歼敌7.8万余人。
历史书上,一位位英雄的名字,也通过小小的荧幕,在我们的眼前和脑海里鲜活了起来——姚庆祥、黄继光、赵安南、孙醒、李想……
战场上,寸土必争,鲜血成河。谈判桌上,美方却将我方花了一夜准备的战线阵地的细节报告推翻。
所以,李晓质问林月明:这么多人牺牲,不应该打回去?为什么这么委屈求全的要和平?
最后,在美方的极限施压下,林月明也反思了求“和平”的意义。
至此,作为收官之作,《浴血和平》将抗美援朝的“全景式”全部呈现——战场上的拼命厮杀,谈判桌上的生死博弈,密不可分,息息相关。
2
战争的目的
战争,是残酷的,血腥的,生死离别的。
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曾经通过没有温度的文字,去品味他们的伟大。
而《志愿军》三部曲的《存亡之战》,让每个人都鲜活起来,让我们知道,那些战场上的英雄,也是普通人家的儿女,或许,他们的年纪,比我们还小,就要担负保家卫国的重任。
《浴血和平》中,为了“和平”谈判的过程,比第一部曲《雄兵出击》还要艰难。
同时,也表明了战争的目的——结束战争,永远比发动战争要难得多。
这个时候,回头看今年9月3日咱妈的“亮肌肉”,更具有意义。
若是抗美援朝的时候,我们有先进的武器,战场上处于劣势的美方,又怎么会那么嚣张。
如今,我们生活在幸福的年代,更要铭记先辈们的付出。
然后,努力学习,努力工作。踏踏实实的,过好每一天。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那样,他们的牺牲就是值得的。
▼
《志愿军》三部曲,告诉我们,打仗是为了和平,谈判也是为了和平。
不管什么时候,我华夏儿女,都有这样的底气——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
那么,“和平”,到底是什么?
战争年代,我们有保卫国家,拿起刀枪的勇气;和平年代,我们要用智慧和勇气,捍卫先辈们付出的努力。
至此,小仙儿只想说,这样好的片子,值得观看、珍藏。因为,它存在的意义,大于票房那冰冷的数字!
点个推荐,与朋友们共勉。
来源:狐小仙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