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开分6.5,但是剧情烂得让我大吃一惊,比《风林火山》还要差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3 08:53 2

摘要:还记得《刺杀小说家1》,当时尽管它在豆瓣上评分不高,始终在6分多徘徊,口碑两极分化得厉害,但我还是毫不犹豫觉得它是当年贺岁档最佳——不为别的,就为路阳导演敢在这样一个合家欢的档期里,尝试许多同行不敢碰的题材与叙事。

还记得《刺杀小说家1》,当时尽管它在豆瓣上评分不高,始终在6分多徘徊,口碑两极分化得厉害,但我还是毫不犹豫觉得它是当年贺岁档最佳——不为别的,就为路阳导演敢在这样一个合家欢的档期里,尝试许多同行不敢碰的题材与叙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当时在各个平台上一篇接一篇地写,一声接一声地吆喝,真心觉得这样的创作勇气值得被看见。

而现在,我看完了《刺杀小说家》第二部。

我必须说:当年我有多喜欢第一部,如今就有多失望。豆瓣开分6.5,大概率还会往下掉;抖音虽然还没开分,但差评比例已明显高于同档期其他电影。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你和我们一样,曾经真心欣赏第一部的气质与表达——那么我强烈不建议你去看这一部。它会让你对这个IP曾经构建起来的美好印象,造成毁灭式的打击。

电影开场时,我确实短暂地找回了一点当初的感觉——尤其是关于“刺杀小说家”这个题眼的延续。第一部取材自双雪涛的小说,故事已经讲完;第二部则必须“无中生有”,却仍要紧紧扣住片名的核心。

怎么继续“刺杀小说家”?

主创选择把现实与小说世界的关系,从第一部的“神笔马良”式联动,升级为“我命由我不由天”式的对抗。他们把主视角放在了小说世界的主角空文身上,让他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去刺杀那个掌控他命运的“神”——而那个神,恰恰是现实世界中的他自己。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个设定其实很有嚼头:把“穿书”情节上升到存在主义式的哲学命题,同时又保留通俗叙事的壳。只要逻辑能闭环,表达空间其实很大。

关键在于,导演选择怎么讲。

从设定出发,我感觉至少有两种可行的路径:

· 单一主角视角:以小说世界中的空文为主线,现实世界作暗线。不告诉观众“神”就是他自己,让观众跟随空文走上一条西西弗斯式的苦旅,沉浸于“二次元的命也是命”的共情中,直到最后才揭晓真相,推向情感高潮——这是悬疑混搭公路片的拍法,新颖、年轻,也容易出深度。

图片来源于网络

· 双线并行视角:现实空文与小说空文两条线齐头并进,观众从一开始就手握“他们终将面对彼此”的上帝视角,叙事张力来自于“他们如何相遇”以及“相遇后如何自处”,可加入智斗、心理博弈,展开双方各自的困境。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两种讲法都能保住可看性,也都能延续第一部那种可供解读的隐喻空间。

可惜,路阳两个都想要,却各取一半——结果成了互相拆台的一半。

这种“各取一半”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呢?

电影一开始就捅破了那层纸——直接告诉观众,小说家要刺杀的就是他自己。观众拥有了上帝视角,但故事却按公路片的模式推进:主角空文带着小橘子,一路打怪、遇人、闯关。

图片来源于网络

问题是,当一个公路片连最终目的地的悬念都提前泄露,观众还能期待什么?大概只剩下“沿途风景”和“结局如何处理”这两样。

而这部电影,偏偏把这两样都做砸了。

途中我曾看到一些值得挖掘的对应关系设计。比如现实中,路空文被抄袭他作品的“蝉”欺骗,还连累朋友;小说里,空文被赤发鬼诱骗去“弑神”,结果失去挚友。两个世界的小人物处境形成镜像,本可以深挖。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蝉”这个角色中途就消失了,之后再无交代。小说世界开始硬撑时长,情节陷入重复:五个“五虎将”,几乎都死于同一种“饕餮术”——被赤发鬼的头发吞噬。一模一样的死法,来来回回上演。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剧不是没努力制造悬疑。比如试图隐藏“赤发鬼引诱空文弑神”的真实目的。但这个隐藏实在太浅——第一次五虎将死的时候,小橘子就直接点破:“赤发鬼吃了他,是不是就会拥有他的铁甲术?”赤发鬼甚至还配合地亮出自己的铁甲手臂。全场观众都懂了,只有空文始终蒙在鼓里。

这种单薄也蔓延到视觉层面。全片没有一场真正值得回味的特效场面。比如五虎将之一的“入云龙”,轿辇不过是龙形的飞天巴士,着火后也只会像现实物体一样焚毁——所谓的“奇观”,始终没能跳出这种程度的想象。

影片的收尾更是堪称灾难,几乎全靠硬设定强推。

两个空文见面之后的情节,基本属于想到哪拍到哪。少年空文对现实空文的恨是真实的——他害自己失去了好友;现实空文对少年空文的厌恶也是真实的——他在对方身上看见无能的自己。

这本该是一场充满张力与痛苦的和解戏。但电影却轻飘飘地把它跳过——他们突然就成了朋友,一起看演唱会、吃小吃,画面质感甚至一度变成城市旅游宣传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种断裂感,源于叙事逻辑从“角色的唯心”转向了“导演的唯心”。

电影前半段,我们还能用“路空文的执念”来解释两个世界的联动——那是角色内心的投射。但到了后半段,一切都变成了导演的随心所欲:需要搞笑,就随意打开时空门,让主角团狼狈穿越于各个现实场景;需要煽情,就让被吞噬的空文一行人在异度空间里,硬插一段赤发鬼击败空文父亲的回忆杀。

图片来源于网络

观众被不由分说地推向结局,没有交代,也没有情感铺垫。

更讽刺的是,这种“导演唯心”甚至推翻了前半段建立的命题。小说世界的空文原本追求的是“摆脱作者控制”,可到了决战时刻,电影却又回到“写小说改变现实”的老套路——小说怎么写,世界就怎么变。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被随意摆弄,之前的哲学探讨成了一场空谈。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一部电影失去悬念、想象与合理的收束,它也就失去了表达与人物的根基。

这一部看似想讨论“权力”:作家在流量时代的书写权、小作者面对大资本的原创权、小说角色对抗造物主的神权……但每一条线都没能深入,到最后又绕回“正邪对决”的老路。

空文对上赤发鬼,借父亲之口喊出“小人物也能逆天改命”的口号,甚至对反派进行“用神力助人,我们仍是战友”式的劝善说教。前后表达不仅断裂,甚至互相矛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人物更是全面崩塌。

赤发鬼是一个纯粹的贪欲符号,我们不知道他为何成神,也不知他与空文的阴暗面有何关联;“蝉”是典型的扁平恶人;“朋友”则是永远为主角牺牲的“义气工具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糟糕的是,编剧还在他们身上强加大量尴尬笑点——比如路空文因频繁穿越而呕吐——这些烂梗不仅不好笑,反而让角色更加不讨喜。

图片来源于网络

整部电影看下来,我就像结局那些站在云中城街道旁的百姓:被动地参与,茫然地观望,没人真正清楚高楼上正在发生什么,但剧情需要时,所有人都会整齐划一地举手高呼:“杀了赤发鬼!”

至于这一切究竟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

似乎没人在乎。

我觉得这应该就是国庆档最烂的电影了,比《风林火山》还不如。

来源:蓑烟雨任平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