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经5年,拍摄周期超过500天,2023年、2024年、2025年,连续三个国庆档,导演陈凯歌与主创团队终于完整地讲述了这场保家卫国的战争,也将众多“最可爱的人”的艺术形象,留在了银幕上,驻留在观众心里。
9月30日,《志愿军》三部曲的终章《志愿军:浴血和平》上映了。
历经5年,拍摄周期超过500天,2023年、2024年、2025年,连续三个国庆档,导演陈凯歌与主创团队终于完整地讲述了这场保家卫国的战争,也将众多“最可爱的人”的艺术形象,留在了银幕上,驻留在观众心里。
与前两部相比,《志愿军:浴血和平》创作中有哪些用心之处?回顾《志愿军》三部曲的创作,有哪些难以忘怀的感触?前不久,我们与导演陈凯歌面对面地进行了交流。
“边打边谈”背后,是中国人的文化与智慧
记者:《志愿军:浴血和平》聚焦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后至签订停战协议期间,叙事线索为何要围绕“边打边谈,以打促谈,以打促和”展开?
陈凯歌:拍摄《志愿军》三部曲,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尊重历史事实,需清晰讲述战争起因、部队入朝部署以及首战告捷的脉络。
电影的第一部聚焦中央决策出兵,部队入朝后在第一、二次战役中取得关键胜利,核心展现高层战略布局。第二部则围绕抗美援朝第三到第五次战役展开,我们采用“虚实结合”的叙事策略,重点刻画第五次战役中的铁原阻击战,以此锚定这一阶段的战争重心。第三部就到了“边打边谈”的时候,这是历史的进程,也是我们这场战争的终笔。
第三部里,“边打边谈、以打促谈”是历史上真正发生的事件,但是我们希望能够把这个过程拍出一点不同的东西。怎么不同呢?过去我们老是看到与敌方是针锋相对的,在这部电影里,我们同时可以看到中国人的文化与智慧在谈判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比如,影片中姚庆祥的牺牲。中国的一个普通战士能够有这样的胸襟气魄,在中立区宁愿牺牲自己也坚持不出枪,我觉得这是有大格局的人才干得出来的事。这个就是中国文化的力量。
再比如,我们明知敌人在欺负我们,但我们用自己的方式来回应,6万页文件,全部修改好了给你,按照真实的情况来告诉你,让欺人者无地自容。这也是一种谈判的方法和技巧,是源远流长的文化力量。
我个人觉得停战协议之所以最终签订,除了战场上志愿军战士们的功劳以外,重要的一点是让敌人看到中华民族是这样一个民族,具有真挚的、有力量的、含蓄的民族性格。这也是我在拍《志愿军》第三部的时候特别想发掘的东西。
影片为什么叫“浴血和平”?实际上就是在争取和平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遇到牺牲,这个牺牲不仅在前线,也在后方,不仅战场上的战士们是英雄,我们的谈判代表团也是英雄,他们都是我们应当永远铭记的。
记者:影片中,战场上的拼杀与谈判桌上博弈交织呈现。在主题表达和电影语言方面,您是如何考虑的?
陈凯歌:我觉得其实战场和谈判本质上来说是同一件事,只是由不同的人来做而已,两者是密切关联的。所以我们在拍摄的时候很注意叙事节奏,我们不能把太长的时间花在谈判上,但战争场面也不能过长,两方面都要顾及。
是他们,让我们感觉到“英雄”两个字的分量
记者:《志愿军:浴血和平》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角色,您是怎么考虑的?
陈凯歌:这的确是这部片子的一个特色,就是要体现女性角色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作用。
在中国革命历史中涌现出大量的女中豪杰。在影片的谈判代表团里,有这样的人物安排也是合理的。
记者:上甘岭战役、黄继光的英雄事迹众所周知,《志愿军:浴血和平》如何演绎这段故事,让年轻观众共情?
陈凯歌:黄继光是家喻户晓的大英雄,课本上的那句“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对黄继光最深刻的记忆。历史书上的一句话,却是他的一生。如何把这个人物刻画的细腻动人,我们其实斟酌了很久。我们最终决定着力于他那两次摔倒——当身体两次重重砸向地面,那声音必须让观众感到骨头碎裂般的剧痛。正是这“摔碎”后依然爬起的坚韧,让他最后的猛扑,不再是一个符号,而是一个血肉之躯用尽全力的抉择。
黄继光,既是英雄,有惊天地泣鬼神的一面,也是普通人,一名牺牲时才21岁的战士。明明还是这样的年纪,却把青春定格在了枪林弹雨中。所以,影片中我们对这两个方面都有所刻画,在展现他在这场战役中的付出时,我们也想让大家看到英雄背后的故事与牵挂。
他努力学习写字,想写好自己的名字,想给远在祖国的母亲写一封回信。他还有非常深情的一面,他义无反顾地奔向战场,他说“别告诉我娘”,实际上那个时候,已经做好了必然牺牲的准备。
过去我也是当兵的,我发现在我们的战斗中,年轻人身上有一种无惧生死的精神,这是十分可贵的少年气质。所以,在塑造黄继光的时候,我们饱含深情,因为他是一个英雄,也因为他是年轻的战士。
记者:影片中有一些情节,让我们印象深刻。比如,上甘岭零号阵地久久攻不下来。15军军长秦基伟说:“我们的战士一定是遇到了最大的困难。”短短一句话,就表达出血浓于水的“战友情”。为什么要呈现这样一个场景?
陈凯歌:在这个场景里,我觉得李晨的表演很好。这种好是一种很难述说的东西。他在开始说这句台词之前,有长时间的沉默,他一直看着这个参谋,他脸上的这个表情是非常有力量的,他恨不得替这些战士上去打,但是他又不能。所以,他这句话实际上是把零号阵地的情形向观众说清楚。
记者:您在《志愿军》第一部上映前接受采访时曾提到,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间,看到很多闪光的人。如今回头看,《志愿军》留下很多无名战士的故事,为了实现这个初衷,编剧、导演、演员等主要在哪些付出了努力?
陈凯歌:这个戏对任何一个创作人员来说都太复杂了,我们首先要设计一张路线图,把所有不同的事物交织在一起,包括史实、人物、情节、故事整个的走向等等。我觉得在第三部里每个人物最终都应当有一个归结,所以这么不容易。
《志愿军》里有150多个人物,我们重点要交代的还是有剧情、有性格、有命运的这些人。如果大家把三部曲同时都看了,其实就能明白我说的意思,就能知道它有多复杂。场次之间怎么安排,各类人物和情节孰轻孰重,哪些东西是你一定要交代的,或一定要描写渲染的,哪些东西是你可以轻轻放过的……真的是说来话长。
比如李家三口,他们的命运到底是什么?李晓作为一个贯穿三部的重要人物,她的命运走向是什么?她是战争中我们最钟爱的人物里唯一的幸存者,但是她的父亲和哥哥都没有了,她那个微小的愿望就是保住这个家,然而连这个愿望都实现不了。
比如说像姚庆祥的牺牲、孙醒的牺牲,我们都要讲到它是意外,但戏剧就是得有意外。我们隐隐地在人物的姓名设计上用了“赵钱孙李”,意在这就是中国人的故事。他们确实也让我们感觉到“英雄”两个字的分量,让我们看到了更多面更鲜活的形象。英雄的底色还是普通人,关键就在当重要瞬间来临时,你怎么做判断。他们的选择体现了我们中国文化里的一些特质。
希望从电影故事中,联想到今日的万家灯火
记者:《志愿军:浴血和平》的结尾延展到了当下,以“他们都回家了”收尾。这样的设计有特殊寓意吗?
陈凯歌:这部分内容我们不是用的资料片,而是真实拍摄的。我们在北京附近找了一个机场拍这场戏,三军仪仗队也参与了拍摄。拍这场戏,我感触良多。电影一定要跟今天的现实产生关联。我们特别制作了装殓志愿军遗骸的道具,我们模拟出国家仪式的庄重感、肃穆感,希望让观众从电影叙事联想到今天。
包括片尾万家灯火的这个镜头。一墙之隔,屋里头那些陈设还都是上世纪50年代的,但是窗外已经是今天的中国。我们尽可能让电影做到意味深长,所以用这样的场景作为结尾。
记者:《志愿军》三部曲,筹备拍摄5年,堪称鸿篇巨制。您曾讲,对您这样从影40年的“老兵”也是头一回。经历这个漫长的创作过程,对演员、幕后人员包括您自己有什么影响?
陈凯歌:拍《志愿军》三部曲,这5年一直带着一股劲儿。如果哪些部分还不够好,我一定要改进、去改变,精益求精。
记者:今年,我们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九三阅兵展示了我们的国力,也极大地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志愿军:浴血和平》在国庆档期上映,您期待观众从影片中收获到什么?
陈凯歌: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国家处于和平年代,而且发展得很快。我希望观众朋友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不光把它看成是70多年前发生的事,而是跟今天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一件事,能够联想到当下,放到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去感受,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