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庆中秋长假的贵阳影院,光影交织出别样的感动。有人带着孩子追寻历史足迹,让“铭记”的种子在观影中扎根;有人循着课本走进银幕,在先辈苦难里读懂“自强”的重量;也有人为一场期待已久的重映奔赴影院,在视觉奇观中安放纯粹热爱。银幕内外,不同年龄、不同心境的观众,正以各
国庆中秋长假的贵阳影院,光影交织出别样的感动。有人带着孩子追寻历史足迹,让“铭记”的种子在观影中扎根;有人循着课本走进银幕,在先辈苦难里读懂“自强”的重量;也有人为一场期待已久的重映奔赴影院,在视觉奇观中安放纯粹热爱。银幕内外,不同年龄、不同心境的观众,正以各自的方式,在光影里书写属于这个假期的家国情怀与个人热爱。
10月1日,记者探访了贵阳的电影市场,以《731》与《志愿军:浴血和平》为代表的历史题材影片,持续领跑“想看”榜。
电影《731》海报
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海报
为传承:影院里的“历史课堂”
“带孩子来看,就是想让她知道,今天的安稳日子不是凭空而来的。”在世纪星光影城门口,刚看完《南京照相馆》的李玉琴女士正与读大学的女儿交流。她们的假期观影计划非常明确:下一部就是《731》。
世纪星光影城
影院门口展示的电影海报墙
在这个国庆中秋长假,与李玉琴一家一样,选择主旋律影片,已成为不少观众的选择。“不是为了凑热闹,是想借着电影,把‘铭记历史’的种子埋在孩子的心里。”李玉琴的话,道出了众多家长的心声。
为自强:银幕前的青春誓言
来自贵阳为明学校的两名女同学,刚从中影佰纳影城看完《731》走出,神情凝重。她们坦言,观影初衷源于历史。“课本里讲过731部队的罪行,但我们想通过电影,更真切地感受细节,知道先辈们曾遭受过怎样的苦难。”
“我们凝视伤痛,是为了铭记,也是为了珍惜和平。”一位女同学说道,“老师常说‘知史方能自强’。今天我们努力读书,未来才能让国家更强大,让历史不再重演。”银幕上的光影,在此刻化为激励年轻一代前行的现实力量。
61岁的退休职工陈启明独自坐在影厅休息区,手中捏着《731》的实体票根。于他而言,这不仅是一次观影,更是一场与过往对话的心灵沟通。“年轻时看过老版关于这段历史的电影,心里很难受,今天想在大屏幕上重新感受一次,记住这段历史。”
“以前总觉得看电影是年轻人的时尚,现在才明白,厚重的故事能打通所有年龄。”陈启明感慨。这些影片,于他而言如同一座桥梁,连接起不同年代的集体共鸣。“我们这代人,有些东西是刻在骨子里的。”
为热爱:光影间的个性栖居
除了《志愿军:浴血和平》《731》,今年的国庆中秋银幕档《刺杀小说家2》《浪浪人生》等影片也非常受年轻人青睐。
贵阳市民周小姐表示,《浪浪人生》的代入感很强,一家人吵吵闹闹又紧紧相依,感觉就像自己的家庭,“从一开始的大笑,到最后大结局时的落泪,感觉这样有烟火气的电影真好看。”
而对喜欢视效大片的观众来说,经典影片的重映则成了假期观影的另一重期待。在越界影城,28岁的设计师林哲正向工作人员反复确认《阿凡达:水之道》重映版的场次时间。
“从得知重映消息就开始期待,假期特意留出一天,就为了再体验一次。”对他而言,这两个多小时是纯粹的美学享受与视觉震撼。这代表了假日生活的另一种模样——在宏大的家国叙事之外,个人对纯粹热爱与精神栖居的追求,同样值得被看见。
假期新图景:“陪伴+观影”的深度融合
(图片由AI生成)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市民的假期安排,也清晰折射出消费模式的变迁。不少家庭的行程被清晰地划分为“陪伴时光”与“光影时光”:“前两天陪家人周边游、品尝美食,中间两天集中观影,最后再和孩子一起整理观影心得。”
这种“本地深度游+高品质文化消费”的组合,正成为长假的新趋势,意味着人们的假日选择正从传统的观光购物,加速转向对精神满足、家庭情感与文化体验的深度融合。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侯萌
编辑 徐微微
二审 杨韬
三审 刘丹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