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生活多美好》的历史细节,才算读懂美国社会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2 11:42 2

摘要:1946,年上映的《生活多美好》,好多人都把它当圣诞专属温情片看,每年圣诞夜翻出来,看到邻里帮乔治脱困那段还会哭。

1946,年上映的《生活多美好》,好多人都把它当圣诞专属温情片看,每年圣诞夜翻出来,看到邻里帮乔治脱困那段还会哭。

这片子里藏的东西比,“互助”“信念”,多得多,其实是把美国上世纪前半叶的事儿,都揉进了乔治的人生里。

先说说乔治小时候的两段戏。

1919,年他救弟弟落水,自己一只耳朵变聋,还有个药房老板,因为儿子死于,1919,年的流感,喝得醉醺醺的。

本来想这就是普通童年片段,后来发现根本不是,1918到1919,那阵的,“西班牙流感”,全球死了好多人,美国就有几十万。

1946,年片子上映时,二战刚结束,好多观众看这段,立马想到战争里失去的人,现在我们看,倒能联想到新冠那阵的心情。

你说巧不巧,一部圣诞片,居然把不同时代的,“失去感”,串起来了。

再看银行挤兑那段,乔治拿着自己的钱分给大家,还跟股东解释,“钱不是存在库里,是借给邻居买房了”。

我第一次看只觉得乔治仗义,后来查了才知道,这就是大萧条时候的真实情况,当时美国好多银行倒闭,老百姓一听说银行要出事,都去抢着取钱,慌得不行。

乔治安抚大家的样子,就是当时普通人面对危机的缩影,而那个反派波特,张口闭口要吞掉储蓄公司,活脱脱就是大家眼里,“搞垮经济的贪婪资本家”。

不过话说回来,这片子没直接喊口号说,“大萧条好惨”,而是通过一场挤兑戏就讲明白了,这手法确实厉害。

讲完银行的事儿,再提个片里特别容易忽略的细节,电话里说的,“用大豆做塑料”,的投资机会。

搞不清多少人看这段时,注意力都在乔治和玛丽的暧昧上,根本没管,“大豆塑料”,是啥。

其实这背后是当时美国在搞,“农化工业”,亨利・福特就想,“种出汽车”,专门研发大豆塑料,虽然最后没成功,但好歹把大豆产业带起来了。

现在想想,片里就提这么一嘴,不细琢磨,根本不知道是在讲经济史的小插曲,这藏得也太深了。

还有乔治建的,“贝利公园”,里面住了马蒂尼一家,一看就是意大利移民。

上世纪20到40年代,美国排外挺厉害的,意大利移民还常被歧视,但片子里马蒂尼一家能在贝利公园有自己的房子,也算圆了点,“美国梦”。

不过也得说,这角色有点刻板印象,比如一家人热热闹闹的样子,虽然是好意,但还是没跳出当时对移民的固有看法。

但在排外风气重的那会儿,能这么拍,也算是导演卡普拉对,“多元美国”,的一点小期待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片子也有让人皱眉头的地方。

就说玛丽这个角色,明明在危机时救了乔治,结果还是被框在,“家庭妇女”,的圈子里,连乔治,“没出生”,的假设里,都让她成了孤寡图书馆员,这看着是真不舒服。

还有黑人女仆安妮,戏份就两分钟,又是端茶倒水,又是被当笑料,甚至有白人小孩对她动手动脚,居然还被当成轻松情节。

这就是当时好莱坞的毛病,对女性和黑人的刻画太刻板,放到现在看,确实有点落后。

最后再提一句演乔治的詹姆斯・斯图尔特,现实里他真去参过战,开轰炸机,还受了伤。

所以他演乔治那种心里纠结、有点阴郁的劲儿,根本不是装的,是真有体会。

这就让角色特别真实,也让片子里二战的线索,比如乔治弟弟打仗立功,乔治夫妇在后方帮忙,更有分量。

其实《生活多美好》最牛的地方,不是圣诞夜的温情结局,是它把美国上世纪的大事儿,流感、大萧条、二战、移民的挣扎,都藏在小细节里。

1946,年的观众看,是在片子里找自己经历的痛和希望,我们现在看,是透过这些细节摸清楚当时美国的样子。

这哪儿是圣诞片啊,明明是一部裹着温情外衣的美国社会史小故事集,再过多少年看,这些藏在里面的历史影子,还是能让观众琢磨出点不一样的东西。

来源:游史渊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