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银幕上冰冷的金属敲击声和观众的抽泣交织在一起,这不是为了刺激而刺激的噱头,而是一段被刻意唤醒的历史记忆。9月18日这天上映的电影《731》,三天票房突破10亿,选在这个承载集体记忆的日子公映显然不是偶然。说实话,光是这个时间点和数字,就足以把很多人拉进电影院,
三天破十亿、影院里有人忍不住抽泣:一部把尘封记忆掀开的电影,今晚你敢去看吗?
银幕上冰冷的金属敲击声和观众的抽泣交织在一起,这不是为了刺激而刺激的噱头,而是一段被刻意唤醒的历史记忆。9月18日这天上映的电影《731》,三天票房突破10亿,选在这个承载集体记忆的日子公映显然不是偶然。说实话,光是这个时间点和数字,就足以把很多人拉进电影院,哪怕只想去看一次“应该知道的事”。
这部片子由赵林山执导,姜武、王志文、李乃文等人出演,通过普通小贩王永章的视角,把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秘密人体实验慢慢呈现出来。影片并不走大片式的高潮迭起,而是用一些看似平静的细节把残忍推到观众眼前:所谓“给水防疫”是伪装,所谓“你自由了”其实是死亡的邀请。这样的呈现让历史从抽象符号变成可感知的个人悲剧,这一点很多观众认可,也因此在影院里流泪的人不少。
与此同时,口碑呈现出很明显的两极化。有观众情绪化地认为“不看不是中国人”,也有观众斩钉截铁地觉得电影在叙事上做了取巧。有人提出质疑,说一个清洁工能几乎不受阻碍进入各种实验区,这种设定像是把历史故事套上了商业电影的英雄公式。我看评论区,很多人的愤怒和怀疑混在一起,这种矛盾感本身也成了影片讨论的一部分:我们既想要真实的警示,也不免期待电影带来情感上的出口和叙事上的满足。
影片在海外的反响则更接近理性认可,几位当地的观影者和基层议员都说这是“发人深省”的作品。说白了,国际观众关注的是电影能不能把这段历史讲明白,能不能让更多人记住不该再发生的事。我的一个朋友小李,回国前在悉尼看了首映,发来一句话:看完车站里差点站不住脚。那种跨文化的共情说明,严肃的历史题材如果处理得当,依然能穿透语言和地域的隔阂。
更重要的是这部片子的制作态度:筹备十余年,团队跑到哈尔滨平房区实地调研、走访幸存者和史料,刻意回避大段感官式的血腥镜头,不想让观众只记住恐怖的画面而忘记原因。这一选择值得注意,因为记忆教育不应只是制造恐惧,它应该带来反思。观影后,我们更需要的是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暴行、制度和心理如何把普通人推向极端,而不是单纯的情绪发泄。
电影触发的争议其实透露出更深层的社会心态:一方面是对受害历史的愤怒与不忘,另一方面是对好莱坞式叙事习惯的依赖和对“英雄叙事”的期待。未来这种题材很可能会越来越多,市场需求和纪实尊严之间的张力也会越发明显。对观众来说,我的建议是带着一点求证的心态去看电影,先了解背景资料,观影后和身边人聊一聊,把情绪转化为学习和行动;对创作者来说,更多的人物化细节和史料注记,比豪华特效更能经得住时间考验。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承认,电影能做的只是打开一扇窗,真正的历史记忆需要更长的对话。你看完这样的电影后,会怎么跟孩子、朋友或者父母讲这段历史?哪一个画面还在你心里挥之不去?说说你的想法和那一刻的感受吧。
来源:路上乐遇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