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第九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的舞台上,电影《坪石先生》的映后交流成为一场关于教育、历史与人文精神的深度对话。该片由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甘小二执导,演员王宏伟主演,以民国时期在广东坪石坚持办学的教育先驱为原型,塑造了一批在战乱年代坚守理想、传递文明火种的“先生”形象,引发
在第九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的舞台上,电影《坪石先生》的映后交流成为一场关于教育、历史与人文精神的深度对话。该片由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甘小二执导,演员王宏伟主演,以民国时期在广东坪石坚持办学的教育先驱为原型,塑造了一批在战乱年代坚守理想、传递文明火种的“先生”形象,引发观众对教育本质的深刻共鸣。
回溯历史,致敬师者风骨
《坪石先生》聚焦于抗战时期迁至广东坪石办学的学者群像。影片中,黄际遇教授不仅是数学家,更在文学、书法、象棋乃至体育领域皆有极高造诣,展现出那一代知识分子全面的人格修养与文化担当。卫梓松教授作为中国测量学奠基人之一,则代表另一种严谨治学、默默耕耘的学者类型。
甘小二导演坦言,拍摄这部影片源于自身作为高校教师的反思。“我们在大学教书,却对这段历史知之甚少,实在惭愧。”他希望通过影像,还原那一代教育者在民族危难之际“知识救国”的信念与风骨,也为当下教育提供一种观照与启迪。
以情入戏,塑造精神气象
演员王宏伟此次一改以往银幕形象,饰演留德归国的卫梓松教授。他幽默地表示,这是自己首次饰演民国高级知识分子,最大的挑战在于“形象贴近”:“魏教授本人很瘦,我却没时间减肥。”尽管语言和体型留有遗憾,王宏伟仍以细腻演技传递出角色沉静坚毅的精神气质。
影片在粤北实地取景,拍摄时正值寒冬,条件艰苦。王宏伟回忆,团队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坚持实景拍摄,只为真实再现那段被尘封的历史。“这是一次特殊的创作,我们都在努力靠近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范儿’。”
观众共鸣:教育之本在于爱人
映后交流中,多位观众表达了对影片的深切共鸣。一位企业负责人哽咽分享:“这部电影让我思考,教育的核心是爱——爱青年人,爱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他表示,将把影片中传递的“爱人”理念融入企业管理,致力于解放员工、尊重个体,反对权力的异化。
一位来自小县城的高中历史老师则表示,影片让她在教科书之外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我从个人命运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担当,这将改变我今后讲授历史课的方式。”
回应时代,重寻教育初心
面对观众关于“知识救国与投笔从戎”“文人风骨与精英主义”的提问,甘小二回应,影片旨在呈现那个年代教育路径的多元争议,而非单一的价值判断。他强调,那一代学者对仪容仪表的注重,并非形式主义,而是内在修养的外化,是“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的传统士人精神。
“这部电影是送给所有在困境中前行的人的。”甘小二说,“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我们都可以回望来路,从前辈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坪石先生》不仅是一次历史记忆的银幕重建,更是一场跨越时代的教育对话。它提醒我们: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教育最深的根基,始终是对人的尊重、对文明传承的坚守、对家国使命的担当。(杜利勇)
图片由组委会提供
来源:杜利勇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