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英雄叙事的现代性危机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30 09:52 1

摘要:被影迷亲昵地称为“滚导”的詹姆斯·古恩所执导的“DC电影宇宙”(DCU)的开篇之作——新版《超人》上映。这部影片承载了华纳影业在超级英雄电影市场与迪士尼旗下的漫威电影展开“复仇之战”的深切期望。

作者:刘 健

被影迷亲昵地称为“滚导”的詹姆斯·古恩所执导的“DC电影宇宙”(DCU)的开篇之作——新版《超人》上映。这部影片承载了华纳影业在超级英雄电影市场与迪士尼旗下的漫威电影展开“复仇之战”的深切期望。

电影《超人》海报。(图片源于豆瓣)

2025版《超人》试图以“强化生物力场理论”等新概念来为超能力进行貌似“科学”的辩护,但这更像是在锈迹斑斑的铁管上涂抹光鲜的油漆,表面的精致无法掩盖内部的腐朽。当银幕上的超人在摩天大楼间高速穿梭却未引发任何物理效应,或用眼神瞬间熔化钢板却不伤及周围无辜时,这些被极致的特效所包裹的场景,与其说是展现了超人的超凡力量,不如说是在反复提醒观众:这个角色的核心设定,早已沦为创作者在逻辑上懒惰思维的集合,充斥着无法自圆其说的“叙事垃圾”。

体系之鉴:DC宇宙的构建迷思与路径依赖

《超人》面临的叙事困境并非孤立现象——毋宁说,这是DC电影宇宙构建过程中系统性危机的一种具象化呈现。相较于漫威电影宇宙历经十年布局、搭建起逻辑相对自洽且层级分明的叙事体系,华纳对DC漫画IP的电影化运作长期以来方向摇摆,状态迷失,这正是两个宇宙竞争格局差距拉大的深层根源。

漫威电影宇宙的成功,核心在于从早期便建立了清晰且能够互相兼容的“能力分层体系”:基础层是钢铁侠代表的地球科技与工业体系;中间层是美国队长的基因改造、黑豹瓦坎达的振金科技等增强型力量;顶层则是雷神北欧神话体系、奇异博士的多元宇宙魔法等超自然或具有神性根源的力量。这种分层如同精密咬合的齿轮组,既能确保《钢铁侠》等在现实科技伦理框架内探讨故事,又能让《复仇者联盟》中“科技与魔法碰撞”的设定产生天然的叙事张力与趣味。更关键的是,凯文·费奇作为长期的“总架构师”,确保了新角色或设定总能被有机嵌入既有的体系,有效规避了逻辑冲突的蔓延。

反观DC电影宇宙的构建,则更像一场充满迷思的实验。华纳既割舍不下超人作为“科幻标杆”所承载的庄重感,又难以放下神奇女侠作为“宙斯之女”所代表的古希腊神话的奇幻血统;既试图让海王延续洛夫克拉夫特式的深海的神秘与恐怖氛围,又力图让蝙蝠侠固守哥谭市的高度写实的现实主义惊悚调性。这些源自不同文化、遵循不同逻辑法则的角色被强行塞入同一个宇宙,如同将蒸汽机、魔法杖、潜水艇和蝙蝠车生硬地焊接成一台机器。扎克·施奈德曾试图以“哲学史诗”的宏大叙事框架来统合这种“大杂烩”状态,然而《正义联盟》却不幸成为逻辑崩塌的典型案例——当超人能够徒手推动地壳板块时,蝙蝠侠仍在纠结“是否可以使用非致命性武器”,观众看到的并非英雄的协同作战,而是不同叙事体系之间的互相解构。

2025版《超人》的重启,在一定程度上仍延续着这种结构性缺陷。导演试图通过强化“克拉克·肯特作为记者的平凡视角”来增加角色的“人性维度”,但始终无法回避核心矛盾:当一个拥有逆转时间能力的超自然个体与一个仅依靠格斗技巧、科技装备和凡人意志(蝙蝠侠)的角色同处一个宇宙时,如何平衡他们的能力权重与叙事作用?当神奇女侠的神性力量与超人的“科技超能力”碰撞时,应以何种逻辑体系来解释力量的互动并进行胜负判定?这些基础性的世界观构建问题若未能得到根本性解决,再多精心设计的“人性幽默”桥段与“视觉革新”尝试,都无异于在流沙之上试图堆砌城堡。

有限的革新:市场重构背景下的文化保守主义

2025版《超人》中有一些刻意被强调与还原的经典元素——无论是红蓝战衣的复古纹路、《星球日报》编辑部的怀旧细节,还是反派莱克斯·卢瑟的漫画风格造型——在某种意义上,都可以解读为好莱坞在全球电影市场结构性变迁下的一种应激反应或文化保守主义回潮。当中国与美国共同占据全球电影票房前两位,当《流浪地球》以其硬核科幻美学成功重构东方叙事模式,当《封神》系列凭借深厚的东方神话底蕴与极致美学俘获海量观众时,都预示着好莱坞曾经无往不利的“全球通吃”神话已然悄然落幕。

过去十年,好莱坞所奉行的以“科幻视效大片”为主导的全球市场策略,包含了对新兴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的精准迎合。科幻题材常被视为一种能够超越文化与语言障碍的“普世语言”,钢铁侠机甲、超人披风等视觉符号被认为能够轻易跨越文化藩篱,引发全球共鸣。然而,随着中国电影工业在技术、资本、人才与创意层面的全面崛起,这种单向度的妥协和迎合开始失效。

比如,《长津湖》等国产大片以极具力量感的本土战争叙事点燃国民集体记忆;《哪吒》系列等动画电影则以“我命由我”的现代哲学意涵重构传统神话IP。中国观众已从被动“仰望好莱坞”转向积极“认同本土叙事”。数据是无声的证词: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的票房占比已从高峰期的35%以上,一路跌至近年不足15%。好莱坞依赖中国市场摊薄高昂制作成本的模式,面临彻底破产的风险。

再加之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美式拯救者”的叙事母题在全球部分市场遭遇寒流。当超人在银幕上高喊“真理、正义与美国方式”时,在某些地区引发的不再是普遍共鸣,而是疏离甚至抗拒。在此背景下,好莱坞的战略收缩似乎成为一种“无奈的必然”——与其在碎片化且充满挑战的全球市场费力讨好所有受众,不如退守北美本土及传统盟友市场的核心粉丝群体。

电影《超人》剧照。(图片源于豆瓣)

2025版《超人》表现出的“忠于原著”倾向,其深层动因正是通过精准还原漫画细节来刺激粉丝的情怀消费,通过密集的“爽点”来稳固基本盘。这种策略,某种程度上,酷似濒危物种退守至最后的栖息地,姿态悲壮,尽显其在叙事创新与文化引领力上的枯竭。需警惕的是,这种为满足核心粉丝而不断堆砌漫画梗和小彩蛋的做法,只会加剧普通观众的理解门槛与疏离感;当超能力的逻辑悖论在粉丝滤镜下被选择性忽视时,大众市场的认知脱节与审美疲惫只会加速蔓延。新版《超人》首映后,社交媒体呈现出的“核心粉丝狂热分析细节,普通观众集体吐槽逻辑硬伤”的分裂评价,正是这种深层危机的直接表现。

转型的十字路口:超英电影的突围与“新芽”

2025版《超人》国内票房仅六千万,这有力证明了:当超级英雄电影的核心设定与现代科学认知和公众审美脱节,当电影宇宙观构建陷入逻辑混乱,当全球市场不再为简单的“美式拯救”叙事买单时,这个曾经占据主导地位的电影类型,无疑已走到了必须深刻转型的十字路口。

漫威电影宇宙通过“能力分层”实现逻辑自洽,与DC宇宙的“拼盘式”构建形成对比,有力证明超级英雄电影宇宙的生命线在于其内部逻辑体系的严谨与一致性。DC或许需要刮骨疗毒的勇气,承认超人角色在根本上并非严格意义的“科幻”产物。与其继续用“氪星科技”进行牵强解释,不如坦然将其归入奇幻或神性范畴,像《雷神》系列那样,建立一套清晰自洽的“神性规则”或“超自然法则”体系来规范其力量与行为边界。或者,效仿《小丑》等破局之作的思路,暂时剥离或弱化超能力的外壳,将叙事焦点转向克拉克·肯特作为“外星移民”在地球文化环境中的身份认同、文化冲突与人性挣扎,让“钢铁之躯”承载更具普适性与现代性的存在主义思考与情感体验。

游戏《黑神话:悟空》图片。(图片源于网络)

同时,好莱坞必须清醒认识到:战略收缩绝非长远之策,真正出路在于创新与文化自省。中国的《黑神话:悟空》将金箍棒这一传统文化符号转化为“破除虚妄、直面本心”的哲学隐喻;日本的《新世纪福音战士》能够让巨大的机甲承载关于存在主义、心理创伤与个体救赎的沉重思考。超级英雄电影不应只剩下千篇一律的“打打杀杀”与善恶二元对立的简单叙事。当“钢铁之躯”的锈迹再也无法用最高精度的特效来掩盖时,或许是时候勇敢地敲碎这具旧有的躯壳,在新的时代土壤与文化语境中,孕育通往黎明的新叙事内核。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