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3》被网友“喊话”改剧本,文艺创作怎样跟上“时代进度条”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30 09:14 1

摘要:紧接着,9月5日,中国首部8K拍摄太空纪录电影《窗外是蓝星》上映,导演朱翌冉说“我们走出了第一步,说不定下一步‘流浪地球系列’就能在中国空间站取景了”;

人民日报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9月份,还在创作中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3》,因为现实里科技成果接二连三地亮相,被网友频繁“喊话”改剧本:

先是九三阅兵,各种尖端装备首次亮相,网友调侃“《流浪地球3》要从科幻片变成古装片了”;

紧接着,9月5日,中国首部8K拍摄太空纪录电影《窗外是蓝星》上映,导演朱翌冉说“我们走出了第一步,说不定下一步‘流浪地球系列’就能在中国空间站取景了”;

仅仅过了一天,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深空探测实验室主任兼首席科学家吴伟仁透露,我国正在规划对一颗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验证小行星防御方案可行性,央视新闻微博趣评“一觉醒来郭帆白改了”;

不到一周后,导演郭帆在社交平台透露,《流浪地球3》剧本完稿。网友留言:“还是纪录片吗?”郭帆回复:“先争取不是古装片吧。”

从阅兵、太空电影到撞小行星,从科幻片、纪录片到古装片,观众和创作者之间的有趣互动,折射出科幻创作对“中国科技进度条”的拼命追赶。

其实,不仅“流浪地球系列”这样的科幻片,当下文艺创作要想在表现的内容上“不过时”,都要应对技术进步、媒介融合等挑战。

比如,科技极大降低了文艺创作门槛,丰富了艺术表现的可能,也提高了对创意和想象力的要求。传统艺术创作往往需要长期的技能训练,而新技术、新手段简化了创作流程,让创作者从手工劳动转向人机协作,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创意本身,实现“从机械劳动中解放,回归创意本源”。

在技术驱动的动画电影领域,形象与动作设计相比真人电影发挥空间更大,但越是拥有这种巨大的创作自由,创作者的思想、创意与情感等对作品质量高低越会起到决定性作用。《长安三万里》中让观众神往的时空穿梭和任意遨游,源于对李白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和想象。《哪吒之魔童闹海》用3D动画实现毛笔在宣纸上晕染渗透的实时模拟,更是基于创作者对中华美学写意精神的深刻把握。动画电影的市场表现证明,只有创意独特,作品才能脱颖而出。

再如,媒介融合带来新的表现手段,也吊起了人们的胃口,只有建立跨媒介思维,作品才能出奇招、见奇效。作家马伯庸就创造性地运用计算机系统思维来写历史小说,《长安的荔枝》将唐代不同时期的人物、典故、制度沿革组合在一起,荔枝运送路线则跨时代参考了清代吴应逵《岭南荔枝谱》甚至当代卫星地图,诸多保鲜方法取自宋代到清代的各种记载,这些综合起来构成一个数值化的任务系统,经由主人公的计算与演练,最终呈现周密的运输方案。作品最抓人的戏剧冲突由传统创作中人与人的碰撞,变成“荔枝运输系统”与其他系统和人物的碰撞,成为一种新的历史书写。

游戏研究者也提出一种新的写实主义创作思路。其重心不再是模拟现实,而是通过游戏来探索世界的规则,即通过玩家的一次又一次尝试,逐渐发现“世界”,理解其运行的底层逻辑。喜剧电影《抓娃娃》就借鉴了这样的创作思路,主人公像打游戏一样不断试探,终于发现自己的成长环境是怎么回事,其间笑料不断。这样幽默的方式唤起观影者对现实的深层思考,为现实题材电影创作带来新意,也赢得了观众认可。

又如,社会情绪在实时变化,创作者需要不断研究新情况,才能让创作与当下观众真正共情。电影《南京照相馆》以新颖视角重拍南京大屠杀这一沉重题材,“小人物+照片”双重线索见证大历史,符合当下观众接受习惯。片尾现代南京的繁华街景与1937年的断壁残垣交替闪现,照片里的人物与现实中的后代重叠,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激发起观众的强烈情感共振。相较来看,电影《逆行人生》虽题材新颖,聚焦算法造成的社会问题,但对外卖员的真实人生理解得不够深入,主人公的际遇略显悬浮,主题表达力有不逮,这也导致该片无法击中社会痛点、获得观众广泛共鸣。

总之,当下创作的“通关秘籍”,可能就藏在创作者对艺术与科技、艺术与媒介、艺术与社会情绪的崭新理解之中。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才能破套路、开新境。

来源:重庆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