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年春节档,《刺杀小说家》上映,这是一次对中国奇幻类型片的探索,也是一次中国电影工业水准的展示。2025年国庆档,导演路阳携《刺杀小说家2》归来。这部新作讲述陷入人生低谷的小说家路空文(董子健饰)与笔下角色都陷入危机,小说家最终找回信念,与书中人一起拯救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周洋 邵群玉】2021年春节档,《刺杀小说家》上映,这是一次对中国奇幻类型片的探索,也是一次中国电影工业水准的展示。2025年国庆档,导演路阳携《刺杀小说家2》归来。这部新作讲述陷入人生低谷的小说家路空文(董子健饰)与笔下角色都陷入危机,小说家最终找回信念,与书中人一起拯救了“双世界”危机的故事。在第二部中,导演路阳构建出一个更具哲学色彩的东方奇幻世界。近日在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时,路阳分享了对故事设计与人物塑造的思考、东方美学的创新表达,并透露了影片的全球化上映计划与未来创作愿景。
从“外向寻找”到“内心觉醒”
环球时报:相比第一部,第二部在人物和叙事上有哪些转变?
路阳:第一部的人物有特别具体的人生目标——关宁(雷佳音饰)想要寻回失散多年的女儿。而在第二部,我们希望关注大家都会经历的困惑——该如何寻找人生意义?我们借人物群像,去寻找每个人的答案。其实在拍摄《刺杀小说家》第一部时,我就隐约感到之后的故事会围绕小说家路空文的冒险展开。我们为这场冒险设定了两个对立面——(小说中)异世界的赤发鬼和空文是“欲望”和“初心”两种不同情绪的投射。但小说家后来发现,他们不是小说角色,而是非常强大、有生命力的真实存在。
环球时报:第二部延续和深化的核心精神是什么?
路阳:有两个核心。首先是“可能性”——我们是否愿意相信并把握生活中出现的某种可能性。生活中一定会遇到很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我们希望去解决、克服它,希望看到某种奇迹发生,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第二个重要议题是如何认清并拥抱不完美的自己,找到真实的自我,以及我们想要走下去的初心。
讲故事,“炫技从来不是目的”
环球时报:影片在新加入的演员选择上有什么考量?
路阳:我们不想停留在冲突和一种人物关系上,所以需要丰富精彩的人物群像和关系,让异世界变得更有质感和实感、更完整。邓超的赤发鬼、丁程鑫的行者、王彦霖的霹雳火、张震的久天、辛芷蕾的入云龙,这些人的加入,让“五虎”阵容完整多彩。优秀有才华的演员阵容为整个故事保驾护航,这是电影成功拍摄的先决条件。
“云中五虎”从最初非常模糊的文字到一步步具象化,我们一直在寻找不同的面孔,让五虎各有特色。“行者”(丁程鑫饰)这个人物概念很有趣。他是一位修行者,通过修行和炼制丹药来保持自己容颜不老,是五虎中看起来最年轻的。小丁(丁程鑫)给了我很多惊喜和意外,他的银幕表现力非常惊艳,超出了我的想象。“入云龙”(辛芷蕾饰)是我们想在五虎中有一位极具魅力、非常强大甚至处于核心地位的女性角色,当时就觉得辛芷蕾是呈现这种强大气质的不二人选。
环球时报:第二部对东方美学有哪些新探索?
路阳:像赤发鬼、行者、霹雳火和入云龙这些名字,是从《水浒传》中找到的。我们还参考了《山海经》《唐传奇》以及一些传奇志怪小说,从莫高窟、克孜尔石窟、榆林石窟、大足石刻等文化瑰宝中汲取养分。其实从《刺杀小说家》第一部开始,我们就想把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以电影的文化娱乐形态展现给大家。上一部中,异世界的主要舞台在皇都云中城。这次的课题和挑战是走出云中城,通过一路跨越不同地形地貌,展现整个异世界的风貌和与现实世界的关联,给观众一种每个场景都存在于真实世界的感受。
电影是非常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艺术形态,我们愿意做这样的工作,把中国古典传统美学纳入电影创作中,不断把有趣的、美的元素呈现出来。
环球时报:《刺杀小说家》曾首次大规模使用了虚拟拍摄,时隔4年,这套技术有哪些突破?如何避免“为了特效而特效”?
路阳:如今虚拟拍摄等技术手段当然比过去更游刃有余,可以选择的手段也更多了。但我们追求的一直是如何选择最有效、最匹配的方式来讲故事,炫技从来不是目的,要打通观众情绪而不是体验技术。无论是红色湿地还是太初秘境峡谷,我们都没有把哪个场景做得眼花缭乱。追求东方美学的简约与留白,细节丰富、色彩饱满但不杂乱,是影片美学的重要特征。
是导演,也是观众
环球时报:《刺杀小说家》系列至今,创作心态发生过变化吗?未来想探索哪些叙事维度和可能性?
路阳:我始终被超现实故事吸引,乐于探索未知与奇幻。作为电影工作者,把从故事里获得的能量、乐趣、新鲜感和不确定性传递给观众,让观众同样兴奋并从中获得能量,这是我未来尝试的方向,于是在《刺杀小说家2》背后做了非常多的可能性和铺设。目前呈现出来的只是很多设想中的一小部分,未来我们希望把这些可能性一一转化出来,一定会有更多令人惊讶的奇思妙想。
环球时报:如何平衡个人化表达、类型片工业化和市场预期?
路阳:一方面我们希望遵从初心的创作恰好能和观众需求重合。另一方面,我们知道电影创作是集体行为,每位创作者又是独立的个体,这种不同个性之间的搭配形成了一部作品的独特气息。我想,重要的是找到跟观众的共识和公共区间,同时保留每位创作者和艺术家的个性,寻找一种分寸。如今娱乐手段非常丰富、选择多样,我们也必须尊重市场,拥抱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什么样的作品能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看电影,是我们始终要考虑的课题。《刺杀小说家》上映后,我不断在和观众的交流中思考哪里做得不够好。很多时候我们本身也是观众,要不断听取反馈,找到更好讲故事的方式,这是我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
环球时报:影片目前有哪些海外上映计划?期待海外观众有怎样的反馈?
路阳:10月初,影片将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卢森堡、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巴布亚新几内亚、日本等很多国家和地区同步点映和上映。我们从社交媒体上看到海外观众在期待《刺杀小说家2》,我非常期待海外观众透过电影了解中国的年轻人和中国的创作者在想什么,希望给中国、给世界呈现关于中国美学的丰富绚烂。文化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社交媒体、旅游甚至潮流玩具,但电影始终是其中一种深入的、极其有力量的、能进行深刻交流的艺术形式。
来源:环球网海外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