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影展风波:王俊凯遭闪光灯围堵,发文怒怼“电影不在我脸上”

快播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8 15:00 2

摘要:当第九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的幕布拉开,演员王俊凯以"罗伯托·罗西里尼荣誉"评审身份回归这座千年古城。这位从重庆少年成长为北电科班演员的95后影人,第五次踏上平遥红毯时未曾料想,自己会成为一场关于"观影边界"的全民讨论焦点。

银幕之外的光:王俊凯平遥事件折射的追星伦理嬗变

当第九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的幕布拉开,演员王俊凯以"罗伯托·罗西里尼荣誉"评审身份回归这座千年古城。这位从重庆少年成长为北电科班演员的95后影人,第五次踏上平遥红毯时未曾料想,自己会成为一场关于"观影边界"的全民讨论焦点。

影展第三日,某放映厅内出现令人错愕的场景:后排观众为捕捉王俊凯侧影,竟将身体扭转180度,全然不顾银幕上流动的光影艺术。更有甚者,在暗场环境中开启手机闪光灯,将镜头直抵艺人面部。这种"追星"异化为"追现场"的荒诞行为,不仅让邻座观众屡屡错过关键剧情,更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到底来看电影还是来看人"的灵魂质问。

9月25日凌晨,王俊凯在微博发出掷地有声的呼吁:"电影在银幕上,不在我脸上!"这则简短声明背后,是专业影人对观影本质的坚守。工作室随后的转发更添深意:"文明观影是对电影最好的致意。"两则声明形成共振,将事件从娱乐新闻升华为公共议题——当粉丝热情突破合理边界,究竟是谁在伤害艺术?

深挖事件本质,可见粉丝文化与公共空间的深层矛盾。平遥影展作为国际A类电影节,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银幕完成创作者与观众的深度对话。而部分粉丝的"镜头越界",实则是将影院这一神圣的艺术殿堂,异化为满足个人追星需求的私人场所。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影展"回归电影本质"的初衷,更让艺人陷入"被观看者"与"观影者"的双重身份撕裂。

值得深思的是,这种越界行为背后折射出流量时代特有的认知偏差。当"支持"异化为"控制",当"热爱"蜕变为"打扰",最终损害的不仅是其他观众的权益,更是艺人作为专业创作者的成长空间。毕竟,真正的尊重始于对职业身份的敬畏——演员的价值终究要回归作品,而非成为移动的"人形立牌"。

此刻,平遥的月光依旧洒在古城墙上。但愿这场风波能成为一块醒木,敲醒那些模糊了观影边界的追光者——毕竟,电影的魅力永远在银幕之上,而真正的追星,始于理解,止于尊重。

来源:歌手李宸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