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刷到这条的时候,可能刚看完《731》五分钟,胃里还翻着那口活剖镜头带来的恶心——别急着骂导演“拍成恐怖片”,我跟你一样,散场时满脑子都是“这玩意儿到底想干嘛”。
你刷到这条的时候,可能刚看完《731》五分钟,胃里还翻着那口活剖镜头带来的恶心——别急着骂导演“拍成恐怖片”,我跟你一样,散场时满脑子都是“这玩意儿到底想干嘛”。
先甩一句狠的:它烂得挺有价值。
国内票房五亿,北美卷走八百万美元,韩国院线排队加厅,日本右翼在影院门口烧海报,历史学者却偷偷包场请学生写观后感。
同一部片子,有人看成洗钱烂片,有人当成731科普PPT,反差大到离谱。
我蹲了三天外网评论区,发现老外最震惊的不是“人干实验”,而是“原来这支部队真存在”。
谷歌趋势里“Unit 731”搜索量直接翻二十倍,维基词条被改成中英日三语互撕现场。
你说它拍得像B级片?
没错,但西方观众就吃这套血浆美学,顺带把冻伤实验、细菌炸弹这些关键词刻进脑子。
传播学上叫“恶心记忆法”,难听却好使。
导演赵林山自己认怂,说国内公映版被剪了三十分钟,最炸的那场“高层会议”只剩剪影。
我拿到流出的场记稿,满页“天皇敕令”“陆军省默许”字样,真要放出来,估计不止右翼烧海报,得有人切腹。
他打算把完整版丢给海外流媒体,算盘打得精:国内过审赚眼泪,国外未分级赚口碑,里外不亏。
最魔幻的是学术界。
北大历史系直接包场当教材,让学生数镜头里出现了几张真实罪证照片;东京大学那边更绝,把片子跟《奥本海默》放一起搞对照展,主题叫“科学与杀戮的双胞胎”。
你笑它艺术拉胯,人家已经当成论文选题,引用量比豆瓣长评还高。
所以别纠结它几星,这片子从立项那天起就不是电影,是颗脏弹——炸开之后,有人看见烂片,有人看见史料,有人看见流量。
你恶心、愤怒、觉得被套路,都正中下怀。
真要想“报仇”,办法也简单:把未删减版资源甩给隔壁日本同事,再请他喝杯清酒,看他喝完还笑不笑得出来。
来源:直率小猫c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