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第一次背着单反翻过折多山,背带磨破了肩膀,最后发现手机拍的几张照片反而被朋友转疯了。说实话,那次经历彻底改变了我对“旅行摄影”的想法。先跟你说结论:带对手机和几个小配件,懂点构图和光线,你可以在海拔4000米的公路旁拍出比很多人用单反还吸睛的照片,而且行李轻
告别单反负重:我在川藏线上用华为Mate60和iPhone15拍出电影感的8个实战秘密
我第一次背着单反翻过折多山,背带磨破了肩膀,最后发现手机拍的几张照片反而被朋友转疯了。说实话,那次经历彻底改变了我对“旅行摄影”的想法。先跟你说结论:带对手机和几个小配件,懂点构图和光线,你可以在海拔4000米的公路旁拍出比很多人用单反还吸睛的照片,而且行李轻了,腿也不累。下面把我和几个摄影朋友亲测有效的套路,用最生活化的语言交给你。
器材不用复杂,关键是取舍。我朋友小李那次只带了华为Mate60Pro和一只八爪鱼三脚架,长焦拍下了南迦巴瓦峰的云隙细节,让人看了都说“清晰到哭”。我同事小陈带的是iPhone15ProMax,他更看重色彩还原,拍转经人群时肤色更自然,后期少改很多。充电宝必须携带两块,晚间拍星空和延时,低温会让手机掉电快得让人绝望。偏振镜别忘了,能把高原的湖水和天空蓝度提升一个等级,而我这一路上也学会了宁可少带一个镜头多带一块电池。
构图方面,不要试图记一堆公式,学会用场景讲故事。我最爱用经幡或玛尼堆做前景去建立层次感,让观众第一眼就被画面“拉住”,然后把雪山或湖泊当成远景去讲故事。有人把然乌湖的倒影拍成对称画面爆火,那次是我隔壁帐篷的王姐教我的,她把手机贴近水面,低角度取景,把人放在黄金分割点上,朋友圈瞬间被刷屏。别忘了用引导线,比如盘山公路的S弯,把路做成视线的路线,让观众有“跟着走”的冲动。
光线控制比器材更重要。高原的早晚两小时是黄金,但别只盯着日出日落,正午的“死光”也有价值,去找寺庙门廊或山墙的阴影拍局部光影,往往更有质感。我有一次在拉萨跟拍一位转经的大爷,下午直接用低对比黑白去表现他的皱纹和眼神,结果比彩色照片更打动人心。阴天别慌,把人像转成高对比黑白,用云层的层次去讲情绪,很多观众会觉得那是真实而有温度的纪实。
在尊重和沟通上别糊弄人。拍藏地人文,先用微笑和一句“扎西德勒”打招呼,我朋友阿华就是靠这句和藏族老奶奶搭上话,得到了一系列握念珠的细节特写。不要直闪光灯直对眼睛,避免在宗教活动中造成干扰。实在想拍孩子,拿点糖果或小礼物做交换,这样得到的画面更自然也更值得。
视频和延时的拍法也要会。想要电影感,运镜别太快,前景横移和缓慢追踪能把平凡变成电影感。我在东达山垭口用三脚架固定拍了半小时的流云延时,回来用手机剪映做成十秒短片,配上大气纯音乐,结果比很多长镜头纪录片更能抓住人。记住一个顺序,先固定构图再开始延时,电量和存储比你想的要紧。
后期不是魔法但可以加分。手机上我常用VSCO做基础风格,Snapseed调局部,最后在剪映里统一色彩和片幅。调色顺序我习惯先处理亮度,再调对比度,最后微调色温和饱和度,保持高原蓝深邃、雪山白通透的感觉。说实话,很多人把一张好照片毁在过度修图上,保持自然反而更有说服力。加上下黑边的电影画幅比例,观众立马就觉得“专业”。
安全和合规别忘了,部分路段无人机可能有限制,尊重当地规定,别为了一张航拍照去惹麻烦。我见过有人把无人机丢在高原风里,结果既危险又被罚款。还有就是人文题材要讲故事而非猎奇,拍完记得把名字和场景写清楚,给被拍的人以尊重,也给你的作品更多可信度。
最后给你一句我这趟路上反复念叨的口诀:层次比镜头更重要,光线比滤镜更真实,尊重比角度更打动人。反正我是这么觉得的,带上合适的手机、几样小配件和一颗愿意沟通的心,你的川藏线照片完全有机会在朋友圈“炸开锅”。你准备带哪台手机上路,有没有最想拍的那个瞬间或最担心的事情?说说你的计划和顾虑,或者直接把你的拍摄故事发上来给大家参考。
来源:初见影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