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2年上映的《银翼杀手》,以前我看只觉得是部酷炫的科幻片,里面的飞行器、霓虹广告牌特别带感,现在再刷一遍,说实话,越看越心慌。
1982年上映的《银翼杀手》,以前我看只觉得是部酷炫的科幻片,里面的飞行器、霓虹广告牌特别带感,现在再刷一遍,说实话,越看越心慌。
不是怕里面要被“清除”的复制人,是怕电影里描写的那些场景,怎么跟咱们现实生活越来越像了?这部片子距离现在已经四十多年,当初设定的“2019年洛杉矶”,现在回头看,哪儿是什么未来,简直像给现实拍了张提前四十年的快照。
《银翼杀手》一开场,天空被烟雾盖得严严实实,巨型工业塔往外喷着火,飞行器在楼群里穿来穿去,广告牌上还闪着巨幅亚洲女性的影像。
以前看这段,我还觉得“这未来也太压抑了”,哪想到现在再看,这不就是咱们经历过的场景吗?北京前些年有阵子雾霾特别重,出门得戴厚厚的口罩,远处的楼都看不清;洛杉矶早年间也出过光化学烟雾事件,空气里都是刺鼻的味道,跟电影里的画面几乎能对上。
除了画面,电影里的“复制人”设定也让人心里发毛。
复制人跟人类长得没区别,就因为一次殖民地叛乱,就被禁止留在地球,警探戴克的工作就是抓他们、“清除”他们。
本来想这种设定离现实远得很,后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
现在基因编辑技术越来越成熟,2018年还有人偷偷搞了“基因编辑婴儿”,当时整个学界都炸了锅。
还有现在的AI,像ChatGPT那样的,越来越智能,有人就开始问“这算不算人造生命”。
你看,电影里人类对“人造生命”的焦虑,现在不都成了真真切切的议题吗?
聊完画面和科技,电影里的社会设定才更让人坐不住。
《银翼杀手》里,巨型企业说了算,普通人的生活都被它们管着;环境被工业化搞坏了,警察的影子到处都是,弱势的人只能在混乱里凑活过。
老实讲,这跟现在的情况真有点像,你看谷歌,在全球搜索引擎里占的份额特别大;亚马逊在美国电商市场里也几乎是老大,这些企业的影响力真不小。
还有人脸识别,现在好多地方都用,有时候咱们都不知道自己被拍了,这不就是电影里“警察国家阴影”的影子吗?
电影里复制人的悲剧最让人疼,他们的寿命被故意限制在四年,就怕他们叛乱。
他们愤怒、绝望,就因为生命被别人随便摆弄,影评人特罗塔说这像现实里的劳工剥削,我觉得挺对。
现在外卖员有几百万,好多人都没社保,干一天拿一天钱;全球医疗资源也不均匀,穷国家能拿到的特别少。
这不就是复制人那种“被资本操控”的处境吗?还有环境,电影里的城市永远乌烟瘴气,天都是黑的,科幻作家马修·克雷塞尔直言,人类现在正经历6500万年来最大的物种灭绝。
WWF去年也说,物种消失的速度是自然情况的100倍;IPCC也说全球气温比以前升了1度多。
印度新德里去年雾霾特别重,指数都超500了,跟电影里的场景差不了多少。
从文化角度看,电影里的洛杉矶看着有多种语言和符号,其实没有真的多元角色,就是“表面上拼了些异国元素”。
这点现实里也一样,比如北京、广州这些城市,看着热闹,少数群体的声音还是很少。
我觉得这种“假多元”没啥用,真的多元得让不同的人都有说话的机会,不是贴几个符号就完了。
本来想科幻就是预测未来,后来发现作家玛丽·科瓦尔说得对,科幻是“思想实验”,不是让它猜未来,是让咱们想伦理、社会和人性的问题。
《银翼杀手》里就问“造了有感知的生命,就为了奴役他们,这算人类的未来吗?”现在咱们也有这问题,比如AI劳工,工厂里用机器人替代工人;还有基因编辑,到底能用到什么程度。
这些问题,不就是电影让咱们想的吗?可气的是,人类没从《银翼杀手》里学教训,反而把里面的“反乌托邦”当成酷。
现在好多电影、游戏都学它的风格,雾霾加霓虹,看着特别炫,年轻人也追这种赛博朋克风,却很少想怎么保护环境。
搞不清大家是忘了电影的警告,还是故意忽略了?如此看来,这种“末日酷炫化”真不是好事,它让咱们忘了真正该担心的危机。
说到底,《银翼杀手》让人慌,不是因为它是科幻,是因为它照出了咱们现在的问题,雨林在烧,气候越来越差,社会里的裂缝也在变大。
电影的警告没拦住咱们,反而成了咱们“加速往下掉”的注脚,它或许不是预测未来,是映着当下。
它在告诉咱们:要是不改变,未来不会是希望,只会是一座更冷、更黑的城市,所以别光觉得电影酷,得想想怎么别让未来变成那样。
来源:倾城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