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同名美剧改编)这部短片,大胆地使用了长镜头,通过一个苹果的腐烂,实现了古代与现代的时空穿越,视觉奇观与叙事节奏完美融合。
最近,全球电影界都把目光投向了韩国釜山。
当那些由AI全程制作的短片在大银幕上亮相时,所有人都被震撼了。
那些曾经被认为是天方夜谭的设想,如今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但问题来了,AI到底能“拍”出什么样的电影?它真的能取代导演、编剧和演员吗?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AI在电影行业的角色,更像是一个“辅助工具”。
它被用来做特效、做数字替身,或者是一些简单的动画。
它的功能,更像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釜底抽薪”,但现在一切都变了。
在这次釜山电影节上,五部入选的AI短片,给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
这些作品,不再满足于展示炫酷的视觉效果,而是开始深入到叙事层面。
比如香港团队创作的《九宵》,全片近17分钟;
没有任何激烈的冲突,全靠主角细腻的微表情和情绪变化来推动剧情。
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AI生成的人物,往往表情僵硬,情感苍白。
但《九宵》里的男主角,从困于日常生活的麻木;
到追问人生意义的觉醒,每一个细微的肌肉变化,都真实到令人惊叹。
再比如《权利游戏》(注:非同名美剧改编)这部短片,大胆地使用了长镜头,通过一个苹果的腐烂,实现了古代与现代的时空穿越,视觉奇观与叙事节奏完美融合。
还有《一目五先生》,用中国传统的水墨画风,重新演绎清代故事,既有复古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运镜创意。
这些作品告诉我们,AI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生成影像”的工具,它正在学习电影的“镜头语言”,正在尝试成为真正的“叙事手段”,这背后离不开技术的飞速发展。
火山引擎的Seedance(视频生成)、Seedream(图像创作)模型开发,尤其是Seedream 4.0的多图融合功能,让创作者只需提供角色照片和分镜描述,就能批量生成连环画式分镜,再转化为视频,既保证细节丰富度,又解决了AI生成的一致性难题。
在行业层面,这场AI影像浪潮已从小团队试水蔓延到头部公司布局,博纳影业去年底成立国内首个AI制作中心,还联合抖音、即梦AI推出科幻短剧集《三星堆:未来启示录》。
如今第二季正升级为大银幕电影,预计制作周期压缩到1年半至2年,成本低于传统院线电影。
博纳集团影视制作副总经理曲吉小江,把他们的模式分为两种:“AI+”和“+AI”。
在第一季的《三星堆》中,他们采用的是“AI+”模式。
简单来说就是把AI作为一个“提出者”,团队利用AI的不确定性,生成海量的场景和人物,然后由人类去筛选、判断、取舍。
这种方式,大大降低了前期概念设计的成本,也给了创作者更多的自由。
到了第二季,模式升级为“+AI”,他们开始将传统的电影工业流程,比如剪辑、调色、特效、后期,重新整合进来。AI不再仅仅是生成素材,而是深度融入到整个工业链条中。
过去非科班出身的创作者想拍一部作品,光搭建3D模型、组建剧组就难如登天;现在,二十多人的小团队靠AI,半年就能完成传统流程几乎不可能实现的15-20分钟高质量短片。
当然,也有电影人对AI抱有抵触,觉得它会稀释艺术的纯粹性。但是AI能解决技术难题、压缩成本、降低门槛,但最终决定作品高度的,还是创作者的思想。
或许不用太久,我们走进电影院时,看到的某部电影里,既有AI生成的恢弘场景,也有人类打磨的细腻情感。
那时候大家讨论的可能不再是AI能不能拍电影,而是AI怎样让好电影更多。
来源:小张的任意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