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月底的平遥飘着冷雨,电影宫露天站台的观众裹紧外套,没人提前离场,第九届平遥国际电影展正在进行,这是日本导演三宅唱作品《旅途中的日子》的中国首映。
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九月底的平遥飘着冷雨,电影宫露天站台的观众裹紧外套,没人提前离场,第九届平遥国际电影展正在进行,这是日本导演三宅唱作品《旅途中的日子》的中国首映。
这部刚拿下洛迦诺金豹奖的影片,为何能让观众甘愿冒雨追捧,作为一部日本电影,它却启用韩国主演,这份“跨文化底气”究竟从何而来?
今年八月,《旅途中的日子》在第7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上斩获最佳影片金豹奖,要知道洛迦诺电影节是欧洲三大艺术电影节之一,其奖项分量代表着全球电影界对作品艺术创新性的高度肯定。
而另一边,今年恰逢釜山国际电影节三十周年,也是该电影节转型为竞赛型电影节的元年,影片能入围其主竞赛单元,意味着亚洲影坛对它“文化贴近性”的认可。
一欧一亚的双重入围,恰好印证了这部电影“世界性”与“本土性”的交融,从欧洲主流电影节的认可,到回归亚洲文化母体的放映,它用影像打破了地域与文化的边界。
熟悉三宅唱的观众知道,这种“用轻盈叙事勾连深层情感”的风格,早就在他过往作品里留下痕迹。
2018年的《你的鸟儿会唱歌》,他将三个迷茫灵魂的相互依靠定格在函馆深蓝夜空下,燥热与忧郁交织的氛围成了很多观众的记忆点。
2022年的《惠子,凝视》更让他被中国观众熟知,影片以听障主角惠子的无声视角,缓缓展开疫情时代的人事图景,细腻得让每个经历过那段时光的人都能共情。
还有《黎明的一切》,地球与北斗七星的回环运转,和男女主角淡淡相交又相离的轨迹形成对照,温柔得让人久久难忘。
而到了《旅途中的日子》,三宅唱把故事放在了山林、溪谷、雪原这些沉静的自然空间里,那么当语言失效时,人与人该如何跨越语境实现沟通与理解?
影片的主角李,是来自韩国、在日本从事编剧工作的创作者,由演员沈恩敬饰演,她习惯用母语书写剧本,但电影呈现时却要陷入陌生语境的困境。
就像她笔下的两个日本年轻人,在异国海边相遇后漫无目的地散步,聊的都是“闲下来就会东想西想陷入抑郁,所以要让自己忙起来”这类细碎话题,却始终隔着一层无法真正理解的尴尬。
直到台风来临,阴云密布的海面上,两人放弃了言语交流,一起走进狂风暴雨的海里浮沉,才算暂时打破了这种隔阂。
但这段夏日青春的故事,并没有解开李的创作焦虑,反而成了她内心困境的“显影”。
离开母语环境的滋养,她像给自己建了一座“表意巴别塔”,想表达的传递不出去,渴望的理解得不到,即便想在剧本里营造振奋感,最终也落得刻意说教的尴尬。
真正的转折,始于指导李多年的电影学院教授突然去世,李去教授家中吊唁时,意外收到了教授留下的一台纯机械古早胶片相机。
几番推脱后,她带着这台相机踏上旅途,去往被大雪掩埋的深山乡村小镇,和夏日海边的骤雨狂风不同,冬日山中只有大雪纷飞和寂静,可两次旅途的精神内核却悄然呼应。
李不会用相机的手动测光、对焦功能,就像她既无法让笔下人物摆脱迷茫,也无法让自己的生活脱离“欠曝失焦”的状态。
因为镇上酒店全被订满,李只能住进山间一处破旧的家庭旅馆,在这里遇见了老板笨造,由堤真一饰演。
笨造脾气看似暴躁,却藏着温柔的幽默,他跟李聊起自己的“喜剧哲学”,真正的喜剧不能刻意为之,刻意只会消解掉深层的趣味。
这句话像一把钥匙,让李开始意识到,语言确实能帮人交流,却也会钝化感官,当放下对语言的依赖,用身体去感受、用眼睛去观察时,陌生人之间反而能生出别样的熟稔。
之后的故事充满了荒诞又温暖的细节,两人彻夜聊天后随意睡去,第二天一起踩着雪去深林鱼塘找金龙鱼。
笨造非要在酷寒冬日里打碎冰面捞鱼,李再三劝阻,甚至提醒这是违法的,却没能拦住,可当两人费尽力气把金龙鱼带回旅馆,才发现铁桶里的水早已结冰,鱼也没了生命。
这条价值十万日元的金龙鱼,最后成了烤架上并不美味的菜肴,被竹签穿过时还睁着眼睛,而笨造口中“不刻意的幽默”,就在这无言的场景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更巧的是,李一直挂在胸前的相机,在捞鱼时不慎遗失在鱼塘边,她想立刻去找,却被笨造拦下,说要等开春冰雪消融才有找回的可能。
没想到,后来警察因金龙鱼失窃上门问讯,竟意外带回了那台丢失的相机,这趟“失而复得”,也让李的心境彻底改变,她不再执着于从外部寻找创作答案,而是开始在内心重建一种真切的振奋。
这种改变和相机本身无关,也和精巧的语言无关,是她在与笨造的相处里,找到了超越语境的理解与共鸣,就像观众在影厅里不用依赖字幕,也能看懂角色的情绪一样,最后,李重新提笔,空白纸面上终于有了灵感的流淌。
很多人看完会问,为什么一部改编自柘植义春漫画《海边的抒景》与《混沌洞的笨先生》的日本电影,要选韩国演员沈恩敬主演?
三宅唱在后续专访中提到,考虑这个问题时,他联想到了大岛渚、成濑巳喜男等上世纪日本导演,那些导演的作品从不是“只属于日本”,而是在讲述普遍的人类情感。
比如1955年的《浮云》,一个战后日本的爱情故事里,藏着能跨越国界的普世价值,也正因如此,影片的旁白由沈恩敬亲自翻译并朗读,她在翻译风格和语尾处理上的巧思,恰好成了角色情感的延伸。
三宅唱还提到,影片冬季部分的拍摄地是日本一个偏远村落,那里几乎没有信号,演员和工作人员住在一起,边吃饭边聊角色,一起经历了片中那样的风雪。
听着木屋里的柴火声,看着沈恩敬用韩语读出手写文字时,所有人都被打动,而这份感动,正是他想通过电影传递给观众的。
其实从釜山电影节的三场放映,到平遥的雨夜首映,《旅途中的日子》打动观众的从来不是“获奖光环”,而是它对“沟通”的真诚探讨。
就像三宅唱在釜山映后所说的,影像和人的生命一样都是鲜活的,但生活的庸常很容易让人忘了自己正在“活着”,语言有时会无力,很多感受难以用文字表达。
可这正是影像存在的意义,它不是语言的替代品,而是另一种更直接的沟通方式。
那晚平遥的雨一直没停,露天站台上的观众却看得格外专注,当片尾李提笔的镜头暗下时,短暂的沉默后响起了掌声。
有人说,看完想起自己用第二语言交流时的笨拙,也有人被笨造和李的相处打动,这或许就是好电影的力量,它不用刻意说教,却能让不同背景的人,在同一个故事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理解”。
而《旅途中的日子》,就是这样一部能让人重新感受“活着的鲜活”的作品。
来源:月尘染星河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