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庆档预售的战鼓刚擂响,陈凯歌执导的《志愿军:浴血和平》便以1057万的预售票房(截至9月28日)稳坐榜单前三甲。尽管身前有《震耳欲聋》《刺杀小说家2》等强手环伺,但这部系列收官之作凭借五年打磨的诚意、横跨三代的情感共鸣,在国庆档的赛道上划出了独特的红色轨迹—
国庆档预售的战鼓刚擂响,陈凯歌执导的《志愿军:浴血和平》便以1057万的预售票房(截至9月28日)稳坐榜单前三甲。尽管身前有《震耳欲聋》《刺杀小说家2》等强手环伺,但这部系列收官之作凭借五年打磨的诚意、横跨三代的情感共鸣,在国庆档的赛道上划出了独特的红色轨迹——40岁以上观众占比近四成,多人结伴观影比例达16.7%,两项数据均为档期最高 ,成为家庭观影与爱国情怀表达的首选。
“这不是简单的续作,是整个系列的灵魂收束。”首映礼上,陈凯歌的话道破了这部影片的分量。为了讲好板门店谈判前后的故事,剧组用五年时间完成109次剧本会议,搭建近100万平方米外景,攒下7761个特效镜头,甚至按1:1比例复刻了谈判厅的长桌,连木纹都与史料记载分毫不差。这种较真让影片跳出了“战争片只靠大场面”的窠臼——全片六成戏份聚焦文戏,朱亚文饰演的外交官在谈判桌前抬眼时的锋芒,张子枫饰演的报务员在寒夜里攥紧电报的指尖,都藏着比炮火更震撼的力量。
首映礼上的一幕更显动人:92岁的志愿军老兵蒋昭瑜看完影片后泪落当场,“这就是我们当年的样子,有枪林弹雨里的拼杀,也有电报机前的坚守”。影片中姚庆祥、李克农等真实历史人物的人性弧光,与无名战士的平凡故事交织,让“和平”二字有了可触可感的温度。正如编剧张珂所言:“三部曲讲的从来不是战役,是代代相传的中国人的血性。”
在预售数据的冰冷数字里,藏着最温暖的市场密码。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志愿军3》的观众构成呈现鲜明的“跨代特征”:40岁以上观众占比接近四成,远超其他新片;而“父母带孩子+祖辈”的三世同堂观影组合,在团体票订单中占比高达35% 。某院线经理透露,开学季刚过,已有十多所学校预订了包场,“老教师带着学生看,说是比课本更生动的爱国教育”。
这种共鸣源自系列的长期积淀。前两部《志愿军》在国庆档累计收获20.74亿票房,培养了近5000万观众的情感基础 。许多观众带着前作的记忆来续档:有人翻出第二部里朱一龙饰演角色牺牲时的电影票根,有人特意带着孩子寻找张子枫饰演的李晓“成长的痕迹”。当银幕上出现三部曲串联的“四季战役”海报,那些从第一部追到第三部的观众,仿佛完成了一场跨越三年的历史回望。
今年的国庆档堪称“修罗场”:《刺杀小说家2》凭IMAX视效抢占下沉市场,《浪浪人生》靠喜剧基因吸引年轻观众,而《志愿军3》却走出了差异化路线。它没有堆砌流量明星,转而依赖宋佳、彭昱畅等实力派的演技张力;不刻意渲染战争残酷,反而用“一封电报晚发五分钟”的细节,解构胜利背后的平凡力量。这种“反套路”让影片在口碑场收获99%的微博大V推荐度,为后续票房爆发埋下伏笔。
尽管目前1057万的预售成绩暂居第三,且面临系列45亿总成本的回本压力(前两部累计票房20.68亿,第三部需24亿方能回本),但院线经理们仍给出乐观预判:“国庆档前三天的家庭观影高峰还没到,加上抗战胜利80周年的氛围加持,这部片子的后劲绝对足,10亿+没问题。” 毕竟在国庆这个特殊档期,能让祖辈想起峥嵘岁月、父辈重温历史记忆、晚辈读懂家国情怀的作品,永远有不可替代的市场位置。
随着9月30日上映日临近,《志愿军:浴血和平》的预售票房仍在稳步攀升。那些带着温度的电影票根,不仅是票房数字的注脚,更是三代人对“和平来之不易”的共同注解。在这场国庆档的较量中,它或许不是票房增速最快的那一个,但一定是最能触动国人集体记忆的那一个。
来源:番小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