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地时间9月26日,中国首部8K太空实拍纪录电影《窗外是蓝星》在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暨中俄建交76周年招待会播映。千余名政要、学者、媒体人及其他各界人士成为俄罗斯的第一批追“星”人。
央视新闻
当地时间9月26日,中国首部8K太空实拍纪录电影《窗外是蓝星》在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暨中俄建交76周年招待会播映。千余名政要、学者、媒体人及其他各界人士成为俄罗斯的第一批追“星”人。
《窗外是蓝星》在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国庆76周年招待会上播映
纪录电影《窗外是蓝星》由神舟十三号的三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于在轨驻留6个月期间亲自掌镜全国产8K超高清摄影机拍摄,中国第一位执行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王亚平配音完成。影片展示了许多太空生活不为人知的细节,比如,女性航天员在太空中如何洗头;当地球上的宝宝提出“想摘一颗星星”时,航天员妈妈又是如何回应……神舟十三号任务标志着中国空间站正式步入“有人长期驻留”时代,而电影《窗外是蓝星》成为总台电影台标发布后,首部领衔出品的电影。
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张汉晖
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张汉晖指出,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实现了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嫦娥探月、天问探火、中国空间站建成标志着中国已迈入深空探测的前沿;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建成并提供全球服务;国产大飞机C919成功商飞、“奋斗者”号完成万米深潜、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问世等重大成果,展现了中国全方位的科技实力。
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下院)第一副主席、俄中友好协会主席梅利尼科夫
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下院)第一副主席、俄中友好协会主席梅利尼科夫表示,中国在数十年间实现了独特飞跃,从工业现代化到新质生产力,从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到高科技领先地位。中国不仅是俄罗斯最大的邻国,更是关键的合作伙伴。近期宣布的对俄免签制度是一项历史性举措,对落实外交任务、开展人文合作、促进友好社会团体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久加诺夫
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久加诺夫表示,中国既是本国发展的引擎,也是人类文明的推动者。今年中国提出了全球治理倡议,首要前提是主权平等,并强调公平正义、开放包容。任何国家,无论政治体制,都乐见这一倡议的提出。
俄罗斯《劳动报》副总编辑莫罗佐夫
俄罗斯《劳动报》副总编辑莫罗佐夫认为,太空实拍纪录电影《窗外是蓝星》的拍摄和上映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在影视层面已经令人惊艳,在科技层面更是令人震撼。“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本国空间站的国家,连最早进入太空的俄罗斯如今也没有这样的空间站。”莫罗佐夫说。作为资深媒体人,他曾写过大量有关中国航天事业和技术发展的文章。他说,很难真正理解的是,一个国家在数十年间就实现了如此巨大的飞跃,但事实就是如此。“这让人产生一种善意的、积极的羡慕。我对此怀有特殊的情感。” 莫罗佐夫说。
俄罗斯大亚洲电视台台长列别杰夫
俄罗斯大亚洲电视台台长列别杰夫表示,作为俄罗斯媒体平台的从业者,非常愿意播放《窗外是蓝星》。他说,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合作三年多来,不仅建立了新的渠道,更重要的是,看到正在快速发展的中国的各项议程。列别杰夫还注意到,片中呈现的中国在轨航天员开展了大量教育工作,“中国通过自主和合作两种方式开发太空,这些原则非常重要。”
俄罗斯航天爱好者雷布金娜
雷布金娜是一名航天爱好者,一直通过书籍、讲座和报道关注有关动向。她表示,关于中国的成就和技术突破,她是知晓的,但真正打动她的是影片流露的人文关怀。在中国空间站安静漂浮的毛线玩偶,是来自王亚平女儿的礼物,也是贯穿全片的情感线索。雷布金娜说:“这部影片能够以某种方式让我们观察到超越我们宇宙的领域,这是真正字面意义上的超越。”
莫斯科548学校放映纪录电影《窗外是蓝星》和影片宣传片
当地时间27日,数百名俄罗斯中小学师生在莫斯科548学校观看了纪录电影《窗外是蓝星》和影片宣传片。
莫斯科548学校的孩子们祝中国航天员“好运”
孩子们问:
“太空里情况如何,那里发生着什么?是美丽还是不美?行星是大还是小?”——科罗廖娃 五年级
“为什么要到‘天宫’去,具体在研究什么问题?”—— 基里亚诺娃 五年级
“中国航天员的工作是否足够考验耐心?毕竟长期远离家乡非常艰难。”—— 季霍诺娃 十一年级
……
答案在窗外,希望每一位大朋友和小朋友总有想要仰望的星星。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