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活动现场,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联合笃实书院、行健书院、工业工程系、电子系、计算机系、地学系等院系师生,航天界重磅嘉宾王朋研究员、五院508所房冠辉等奋战在航天一线的航院校友以及航天家属们,共同观看了影片《窗外是蓝星》。
“我在清华,我已观影,感觉良好!”9月27日,电影《窗外是蓝星》清华大学特别放映活动在清华大礼堂举行。
活动现场,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联合笃实书院、行健书院、工业工程系、电子系、计算机系、地学系等院系师生,航天界重磅嘉宾王朋研究员、五院508所房冠辉等奋战在航天一线的航院校友以及航天家属们,共同观看了影片《窗外是蓝星》。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园里从来不缺少仰望星空的人。从“两弹一星”元勋的身影,到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院士,到今日在载人航天、深空探测舞台上担当大任的杰出校友,清华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党委书记陈海昕在致辞中特别怀念了中国载人航天首任总设计师、总指挥王永志院士,他向所有参加观影的航天一线工作者家属表示敬意,感谢他们对航天人繁重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党委书记陈海昕
从太空中悬浮的液态水球,到航天员包饺子、写春联的日常,“中国式太空美学”扑面而来。当镜头扫过空间站全景,当出舱任务的惊险与从容交织,现场不时响起阵阵惊叹,观众沉浸式感受着太空的壮美与航天人的坚守。
△王永志在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发射前留影
王永志院士的技术助手王朋研究员惊喜亮相,分享了不一样的“震撼”:“大家看到了火箭点火的震撼,看不见的震撼是640吨推力的爆发,背后是千万人长期的默默奋战;大家看到了逃逸塔分离,看不见的震撼是我们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设置的紧急撤离通道,陆上、海上大量搜救力量在以防万一;大家看到神舟保驾护航我们的航天员,看不见的震撼是我们的三舱飞船一上天就磨平了与世界40年的差距;大家看到了窗内窗外的空间站,看不见的震撼是王永志院士带领专家组筹划的空间站是何等的不易,我们用一己之力干成了美国等16个国家才干成的空间站;大家看到了航天员展示的微重力科学实验柜,看不见的震撼是我们还有其他24个科学实验柜,原来是中国的科学家羡慕国外科学家有那么多太空实验机会,现在是国外科学家在羡慕中国的科学家。”
△王永志院士的技术助手王朋研究员
观影结束,主创与嘉宾的分享将氛围推向高潮。谈及最受关注的“太空拍摄”难题,执行制片人李瑨透露,仅摄影机送上太空就克服了重重阻碍——火箭发射的震动、太空失重、极冷极热环境,以及严格的重量限制,“每一个困难的攻克,都离不开航天人和科研工作者的支持”。
摄影指导杜伟栋穿着神舟十三号任务时的工作服现身,揭秘“地空协作”秘诀:依托空间站完备的运行体系,拍摄前进行航天员乘组培训,在轨期间通过详细文案、多轮邮件沟通,还争取到宝贵的天地通话机会实时调整:“是成千上万地面工作人员的付出,才让太空影像得以呈现。”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本片摄影指导杜伟栋(右)
剪辑指导郭刚分享了初见素材时的震撼:42张存储卡,承载着航天员182天的太空日常,“这些素材来之不易,返回舱返回重量以克为单位计算,每一张卡都是珍贵的记忆” 。
他特别感慨航天人的开放与自信,从最初提出将摄影机送上太空,到后续获取出舱监控素材,航天团队一句“也不是不可以,我们想想办法”,让创作得以突破边界。
△中影(北京)电影制片厂剪辑指导、本片剪辑指导郭刚(左)
最后,全场点亮手机闪光灯,伴随着“我已观影,感觉良好”的响亮口号,主创与师生合影留念。这场跨越太空与校园的邂逅,不仅让观众领略了航天的魅力,更在一颗颗年轻的心中种下了探索星辰的种子。正如主创所说:“中国的太空电影才刚刚起步,未来,就交给在座的你们!”
电影《窗外是蓝星》
正在热映
走进电影院
致敬中国航天
来源:江城高校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