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时期以来很多观众对于主旋律电影深恶痛绝,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观众认为主旋律电影本身在人物设置上存在弊端,那就是各个角色都太过于脸谱化了,好人就是绝对意义上的好人,什么都好,什么都高大上,坏人就是绝对意义上的坏人,什么都坏,坏到家。因为人物设定不丰富,所以这种
一个时期以来很多观众对于主旋律电影深恶痛绝,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观众认为主旋律电影本身在人物设置上存在弊端,那就是各个角色都太过于脸谱化了,好人就是绝对意义上的好人,什么都好,什么都高大上,坏人就是绝对意义上的坏人,什么都坏,坏到家。因为人物设定不丰富,所以这种电影背后的编剧就被人诟病,最终累及电影本身。然而这种现象或者说局面有改观吗?好像是没有。一部分人咒骂完了主旋律电影脸谱化的人物设定,转眼间就朝着另一种类型的电影脸谱化的人物设定狂奔,现在看来,他们痛恨的并不是脸谱化,而是谁在脸谱化。
因此,今天讨论的影片就很有必要了,为什么同样是脸谱化的人物设定,本片却不会遭到诟病。影片《出走的决心》是2024年度热门电影,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的是一个老年女性从家庭逃离的故事,因为逃离了家庭,所以这个女性获得了自由,因为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这个女性获得了“解放”,影片因此被追捧,被女性主义者拿来抨击男性,且引发一种社会层面的小范围的舆情争论。
作为一部电影来说,本片很规范,规范的意义在于可圈可点的面太多了,甚至可以作为电影学院的教学片,因为电影中的一些镜头都是很标准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主人公李红在阳台上是会被“防盗窗”禁锢的,而男主人公孙大勇在阳台上则是没有“防盗窗”,影片中类似的场景很多,就不一一列举,这充分说明了创作者的技法是没问题的。
本片聚焦的也是当下的热门社会问题——女性的权益。影片通过李红“离家出走,获得自由”来充分说明了中国式家庭对于女性的禁锢,中国是亲人对于女性的伤害,中国式社会对于女性的不公等等。通过家人,汽车销售,驾校教练等人口中的金句,很好的说明了女性在中国社会上存在的不公平对待是系统性的,是根深蒂固的,同时也是亟待解决的。
电影很好的激励了部分想要获得自由的女性勇敢的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同时也一阵见血的指出来了女性想要获得美好生活的愿望是朴素的,而整个社会对于女性是不友好的,因此,这种朴素的愿望才更应该被实现。
以上,这部电影在这些层面都是非常不错的,但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样,影片本身作为一部电影没问题,但是作为一部好电影问题就不少了。都有哪些问题呢?说一个最小的问题,那就是人物设定的问题。
我们不能一边讨厌主旋律的脸谱化人物,一边却无限制追捧女性电影中的脸谱化人物吧?这不是玩双标吗?显然,本片的编剧并不愿意认为自己是双标,但我们也不难看到李红的窘境,李红身边的所有人物,包括一开始冠冕堂皇的支持自己,到后来却变成最大拖累的女儿,这些人物几乎都是为了配合李红的离家出走所设定的工具人,工具人甚至比脸谱化的人物更加麻木,但是在编剧这里,这些人物却可以代表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甚至代表中国式家庭,中国式婚姻,中国式男性等等。这会让人很诧异,但是追捧本片的人却选择性忽视。
当然,也不能一棍子打死一船人,就本片的女儿前后不一致的说辞变化却有着一种结合现实的真实,现实中的那些整天喊打喊杀的女拳,当自己的利益与女性的权益冲撞的时候,他们确实是会像本片的女儿那样毫不犹豫地选择自己的权益,这个时候,女权就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甚至还会被道德绑架,就这一点来说,影片在设置女儿这个角色的时候,还是很真实的。
而另一个不为人所发现的点,那就是本片将所有的矛头归结于婚姻,家庭,亲情,社会等等,但唯独却忘记了女性权益受损的最基本原因,那就是哈耶克大手下的市场经济。因为新中国自成立之初就是全世界最彻底保障女性权益的国家。因为女性可以广泛的参与到社会劳动上去,所以才有了教员的那句“妇女能顶半边天“,然而当我们开始信奉哈耶克的大手的时候,这一切就轰然倒塌了。因为市场经济下,不仅仅是女性被压迫,而是所有人都被压迫。
当资本异化了劳动者,并将劳动者异化为人力资源的时候,别说女性权益了,就连人最基本的权力人权都会消失殆尽,这个时候不去讨论基本的问题,而仅仅是叫嚣着女性权益,就有点本末倒置了。当然,这种倒置,创作者自然选择看不见。因此,创作者更愿意用一种《隐入尘烟》式的痛苦大合集来抨击社会,因为这样最安全,也最容易让自己占据道德至高点,至于说能不能解决问题,基本没人管。
……
你好,再见
来源:抽屉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