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谁在抹黑和攻击电影《731》?你知道吗?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7 09:06 2

摘要:不是跟风,是真心想知道:一部被日本右翼骂上热搜的国产战争片,凭啥让4000万人掏腰包?

“15亿票房,豆瓣7.8,这片子到底值不值一张票?

”——昨晚刷到这条热搜,我反手就把周末计划改成买票。

不是跟风,是真心想知道:一部被日本右翼骂上热搜的国产战争片,凭啥让4000万人掏腰包?

先说最直观的。

进场前以为会血糊淋剌,结果镜头干净到“发指”:没有特写残肢,没有慢放哀嚎,只有零下三十度的哈尔滨,冻裂的试管、结霜的口罩、孩子被抱走那一刻母亲手里攥掉的棉手套。

就这三秒,后排大哥直接抽泣出声——原来“克制”比“血浆”更杀人。

导演赵林山在采访里撂了句话:“拍得太惨,观众会闭眼;拍得太轻,历史会闭眼。

”于是片子玩起“碎片化拼图”:东北村民、朝鲜劳工、苏联翻译、日本医学生,四条线像被撕碎的档案,最后拼成一张编号“731”的死亡名单。

有人吐槽“叙事散”,可散才是真相——受害者本来就不是一个完整故事,他们只是被强行拆散的“实验耗材”。

更狠的是细节。

张家辉演的翻译官,每次进实验室前都用酒精擦手,擦到脱皮;日本军官喝咖啡要加七块方糖,因为“苦味儿会让他想起培养皿里的血”。

这些都不是编剧脑补,是哈尔滨档案馆里翻出来的口述史。

片尾字幕滚完,我特地查了原档案,一一对上,鸡皮疙瘩掉一地。

票房炸场后,日本右翼跳脚“夸大事实”,结果韩国院线直接加排片,马来西亚教育局包场给高中生。

最魔幻的是,柏林电影节把片子放进“青年论坛”单元,评审团理由:“它让恐怖不再消费苦难,而让沉默开口说话。

”一句话,怼得那些“艺术高于人性”的腔调原地熄火。

当然,片子也有槽点。

节奏像东北冬天的铁门,一推一个冷颤;配乐几乎隐身,有人嫌“闷”。

可正是这种闷,把观众闷在历史的真空里——没有英雄开挂,没有手撕鬼子,只有“普通人被拖进地狱还能不能保持人样”的拷问。

看完出来,商场灯火通明,我却像刚被从冰窖里拎出来,半天没缓过劲。

出了影院刷手机,发现哈尔滨731罪证陈列馆预约爆满,官网被挤崩三次。

有大学生在留言板写:“原来‘爱国’不是口号,是先记住。

”那一刻突然明白,电影好不好看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把“记住”两个字拍进了年轻人的日常行程。15亿票房,买的不止是光影,是一张“不准忘”的集体船票。

所以,别问值不值。

问就是:如果4000万人一起进影院“补课”,下一部想拍历史的导演,就不用再担心“没人看”。

来源:乐天派晚风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