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年“看海梦”获奖,以色列震怒,好莱坞站队抵制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7 18:28 2

摘要:一部讲巴勒斯坦少年故事的电影《大海》拿了最佳影片,以色列文化部长当场就急了,说要撤资还想另起炉灶办新奖,另一边好莱坞近四千个电影人,连艾玛·斯通、马克·鲁法洛这些大明星都算上,联名要抵制以色列电影机构。

2025年9月,以色列影坛最大的奖,奥菲尔奖颁完了,结果一出直接炸了锅。

一部讲巴勒斯坦少年故事的电影《大海》拿了最佳影片,以色列文化部长当场就急了,说要撤资还想另起炉灶办新奖,另一边好莱坞近四千个电影人,连艾玛·斯通、马克·鲁法洛这些大明星都算上,联名要抵制以色列电影机构。

这事儿看着是电影圈的事,其实里面全是巴以冲突的弯弯绕。

《大海》讲的事儿特简单,就是个12岁的巴勒斯坦小孩哈立德,生在约旦河西岸,长这么大从没见过大海。

学校组织去特拉维夫看海,结果到了军事检查站,以色列士兵说他的旅行证没用,把他拦下了,同学都走了就剩他一个。

但这孩子太想看看海了,不认识路、不会说希伯来语,还是一个人往海边跑,路上吃了不少苦。

这部片子是2023年拍的,花了大概400万人民币,钱还是以色列电影基金会给的,这基金会本来就是帮电影人的,不管你啥政治立场。

这次奥菲尔奖,《大海》一口气拿了5个奖,最佳影片、剧本、男主角这些都占了。

我觉得这电影没那么多“坏心眼”,就是讲个孩子想看看海的小事儿,可以色列文化部长米基·佐哈尔不这么想。

颁奖第二天,部长就发声明骂街,说《大海》把以色列士兵写得太坏,站在巴勒斯坦那边说话,还说奥菲尔奖颁这个奖“可耻”,“抹黑英勇的士兵”。

本来想觉得部长可能就是随口抱怨,后来发现他还真动真格的,说要从2026年起,不让纳税人的钱再给奥菲尔奖,还要自己办个新的“以色列奥斯卡”。

面对这指责,奥菲尔奖主办方以色列电影学院也没怂,主席阿萨夫·阿米尔说,《大海》就是讲人类都有的渴望,而且这片子是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一起拍的,用阿拉伯语还能代表以色列去争奥斯卡,这不是挺好的事儿吗?我倒觉得,电影基金会敢给钱,学院敢颁奖,说明以色列文化圈里也有想客观看巴以问题的人,只是部长这反应,有点太急着站立场了。

《大海》这事儿还没平,其他入围奥菲尔奖的片子也没逃过争议。

有个叫《是的》的电影,是以色列名导那达夫·拉皮德拍的,直接讽刺现在的以色列政府,说政府拿“安全”当借口管着老百姓说话,还扩大军事行动,这片子也拿了好几个提名。

还有个《氧气》,讲的是犹太妈妈等参军的儿子退伍,里面写了儿子在前线看到平民伤亡心理出问题的事儿,被右翼骂“动摇军心”。

更巧的是,颁奖礼当天,联合国刚发了报告,说以色列在加沙可能有种族灭绝的嫌疑。

所以颁奖礼现场气氛特凝重,好多人穿黑衣服,上面印着“停止加沙战争”。

拿了最佳男主角的13岁小孩穆罕默德·加扎维,领奖时说“希望所有孩子都能自由看海,不用怕检查站”,给他演爸爸的演员没到场,让小孩带话,说“加沙的事儿太吓人,现在电影啥的都没生命重要”。

结果颁奖礼刚结束没几小时,《是的》的主演艾里尔·布隆兹就被警察抓走了。

为啥,就因为两个月前他在网上发了首诗,诗里说“子弹换不来和平,仇恨只会循环”,还提了以色列总理的名字,警察说他“煽动恐怖主义”。

凌晨四点就去人家家里抓人,刚办完颁奖礼没几小时就来这出,这timing也太巧了,很难不让人觉得是冲着电影的反战立场来的。

最后布隆兹交了保释金放出来了,但警察让他把诗全删了,以后再发就要罚两万多人民币。

布隆兹自己也说,他是左翼艺术家,跟政府对着干不是一次两次了,但这次刚颁奖就抓他,明显是报复。

我觉得不管诗写得怎么样,因为一首诗抓人,还逼着删内容,这也太压制言论了,跟电影里讲的“自由”完全反过来了。

这边以色列国内吵得不可开交,好莱坞那边也没闲着。

近四千个电影人联名写了请愿书,要抵制以色列的电影机构,说这些机构帮着政府在加沙“犯战争罪”。

牵头的是“巴勒斯坦电影工作者”,他们说这是学1980年代,斯派克·李、斯皮尔伯格这些人抵制南非种族隔离那样。

不过他们也说了,不针对单个电影人,只抵制机构,比如以色列电影基金会、奥菲尔奖这些。

但问题来了,《大海》的钱就是基金会给的,以后这片子要是去美国冲奥斯卡,按这抵制规则,也得被抗议。

这就让以色列的左翼创作者特别难办,政府骂他们“抹黑国家”,要断他们的钱,好莱坞这边又把他们跟政府绑一块,连他们的作品也抵制。

好莱坞的派拉蒙影业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抵制的,说“因为国籍或者机构就压制艺术家,根本不利于和平”。

我觉得派拉蒙这话没毛病,抵制机构可以,但别把真心反战、想促进理解的创作者也卷进来,他们本来就夹在中间了,这么一搞更是两头受气。

以色列电影学院院长阿萨夫·阿米尔也吐槽,说“政府根本不在乎好莱坞的抵制,说不定还开心呢,因为这其实是在惩罚我们这些拍反战片的人”。

想想也是,这些创作者拍《大海》《是的》,本来是想让大家看到冲突里普通人的苦,结果现在政府不待见,国际社会又要抵制,搞到最后里外不是人。

其实这事儿说到底,早不是“一部电影该不该获奖”的问题了。

《大海》里那个想看看海的小孩,代表的是巴以两边普通人最朴素的愿望,不用怕检查站,不用担惊受怕。

可现在,政府忙着站立场,国际社会忙着搞抵制,反而把最该被看见的“人”给忘了。

希望以后不管是政府还是文化圈,能多看看这些电影里的真实诉求,别让一个孩子的看海梦,都成了遥不可及的事儿。

来源:史观观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