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8不是普通的档期。说实话,电影《731》把那段在东北发生的可怖实验搬到银幕上,不是为了猎奇,而是为了让我们记住曾经发生过的事实。片子里有“四方楼”的重建场景、有特设监狱的布局,还有那些被注上编号、失去姓名的受害者影像。导演赵林山为了真实还原,花了十年打磨
耗时十年、翻阅数千页解密档案:电影《731》在9月18上映,你敢直面这段被尘封的历史吗?
9月18不是普通的档期。说实话,电影《731》把那段在东北发生的可怖实验搬到银幕上,不是为了猎奇,而是为了让我们记住曾经发生过的事实。片子里有“四方楼”的重建场景、有特设监狱的布局,还有那些被注上编号、失去姓名的受害者影像。导演赵林山为了真实还原,花了十年打磨剧本,查阅了包括七三一罪证陈列馆资料与美国解密报告在内的大量史料,这种严谨让我不得不放慢呼吸去看。
影片呈现的并非抽象的“罪行”,而是一连串可以追溯到档案的细节:活体解剖、冻伤实验、染菌跳蚤的传播测试,以及在野外用飞机空投或喷洒细菌的实测。这些事实听起来像科幻,却是真实记载在某些报告和幸存者口述里的冷冰冰数据。看到这些史实被影像化,既有愤怒,也有一种沉重的责任感,好像被委托在公共记忆里留下一个清晰的印记。
我有个朋友小周,他八十多岁的父亲当年在东北有亲历者家属。父子俩选了首映日去看,电影结束后父亲沉默了很久,后来两人一起去了附近的纪念馆。相反,我还有同事李姐,看完后几天难以入睡,情绪一直低落。这两种反应提醒我:面对这样的作品,观影方式很重要。不是人人都适合在深夜独自观看,也不是所有场合的讨论都能立刻变成建设性的记忆传承。
关于把这类历史放上荧幕,有争议也有必要。有的人担心过度图像化会变成“视觉消费”,让人麻木;但也有人认为,沉默和淡忘本身就是对受害者的不公。我的看法是,影像需要配套的教育和引导。走进影院前先读点背景资料,走出影院后参与有组织的讨论或去看展览,能把震惊和愤怒转化为记忆和行动,这比单纯的情绪宣泄要有意义得多。
看完电影后可以做些什么,不是口号式的呼吁,而是具体的步骤。我建议先给自己一点时间平复,再找可信的历史资料核对片中细节,去当地的史料馆或陈列馆看原始档案或幸存者口述纪录,和家人朋友讨论,尤其是把这段历史讲给下一代听。对于感到强烈不适的人,可以选择和朋友一起、白天去看,或参加有专家导览的场次,避免单人承受全部情绪。
从更宽的视角看,这种题材的回归或将推动公共记忆的重建。影视作品带动博物馆参观与社会讨论的力度远比一篇文章强。接下来几年,我们可能看到更多基于档案的史实影片和配套教育项目出现在院线和课堂,这既是文化补课的需要,也是一种对逝者的回应。但这种传播必须谨慎,既要尊重幸存者与受害者家属的情感,也要避免把痛苦当作噱头。
说到个人感受,反正我是既痛心又感激。痛心是因为这些事实曾被刻意遮蔽;感激是因为有导演和研究团队愿意把证据还给历史,还给那些无名的生命。看电影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把“和平”两个字变得有重量,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珍惜彼此的安全与尊严。
你会怎么选择面对这部电影?看完后你最想知道或告诉下一代什么?说说你的想法,讲讲你会带谁一起去看,或你希望有哪些方式能让历史记忆真正传承下去。
资料来源:影片宣传资料、导演赵林山公开访谈、七三一罪证陈列馆档案及美国解密报告等。
来源:聪明的蛋糕w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