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4日,第八届浙江国际青年电影周创投荣誉项目结果正式公布。本次创投终审评审团由导演李少红担任主席,动画导演陈廖宇、演员孙阳、出品人/制片人王中磊与编剧张珂(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共同担任评审。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陆芳/文 记者 徐彦 实习生 赵亦周 /视频、摄影
9月24日,第八届浙江国际青年电影周创投荣誉项目结果正式公布。本次创投终审评审团由导演李少红担任主席,动画导演陈廖宇、演员孙阳、出品人/制片人王中磊与编剧张珂(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共同担任评审。
近日,终审评审张珂在完成繁忙的工作后,接受了潮新闻的专访。
张珂,电影学硕士,师从邹静之先生。上海大学电影学院、重庆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理事、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长江商学院文创八期、中国文联中青年领军人才二期。编剧代表作: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金刚川》《革命者》《志愿军》三部曲《南京照相馆》。编剧作品获得长春电影节最佳编剧、澳门电影节最佳编剧、金鸡奖最佳编剧提名、文荣奖最佳编剧等荣誉。
潮新闻:在浙江创投终审公开路演,您一次性了解15强项目,请您谈谈整体的印象或感受。
张珂:整体感受就是感受到了两个字“新锐”。这次有好几个不同的赛道,主赛道、千禧赛道、动画赛道、浙江赛道,平均可能在1995~2000出生,也有个别是2000年之后的,比如千禧赛道的几位导演。他们对电影的认知都非常有创新精神,年轻人敏锐的触角伸展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以及他们自己的内心。
浙江创投整体质量和创作者的状态以及氛围,都是国内创投的佼佼者。在浙江这么一个敢为天下先的热土上,这些年轻人充满了热情,对电影充满了热望。
潮新闻:这次评奖,评审们讨论激烈吗?
张珂:首先我们是遵循官方原则,5个奖项,一个是创投大奖,另外每个赛道都设一个奖励。我们会把所有的作品列出来,大家讨论,发现基本上想到的都是那几部作品。这也意味着这次创投涌现出的获奖作品,得到了整个评审团高度一致的认可。在个别的作品上,我们会有不同的见解,然后会有一个很充分的讨论。每个人的思考维度不一样,有的人希望鼓励创新,有的人考虑这个作品能不能很快完成。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又进行了讨论,最终选择了一些我们共识的标准,选出了我们心仪的作品。
潮新闻:是否有哪一个项目、在哪一瞬间让您有一些想要合作的冲动或想法?请您分享一下。
张珂:我在他们路演现场,公开发言的时候至少说了两次,剧本可以给我看。一个是动画赛道的《妞妞与我》,我完全被作者的状态征服了。她那种快乐,我非常喜欢。我一边听她讲,一边用手机搜她的资料。了解到她曾经因为痴迷于创作,经历了很多痛苦,但她用创作解决了这些痛苦,在这种创作中获得了无比的快乐。
我跟我团队的人说,赶紧加她微信,跟她好好聊一聊,而且还可以跟她一起撸猫。我觉得认识了一个有趣的灵魂,这个作品我非常喜欢。
还有一个是《预报有雨》,路演的时候我就公开说,这个剧本我认为哪儿好,有什么细节可以加进去,特别想动手去丰富,或者说有一些建议给到他,也激发了我对这个故事的创作兴趣。我也要赶紧加他微信,和他再聊一遍剧本。
潮新闻:越来越多的青年创作者尝试将对社会的思考、相对宏观的视角融入到创作中。我们在千禧赛道中看到,更年轻的创作者更倾向将宏大元素设定为故事背景,剧本更多得落在具体生活的描绘中。而《南京照相馆》成功得通过小人物的生活去穿透对宏大主题的表达。对于这类创作,请给年轻创作者一些剧本创作的建议。
张珂:我认为不管是宏大题材,还是一些特殊人群,或是自我关照式的私电影,这是电影不同的类型,但本质上讲的都是一件事儿,是人的故事。宏大只是一个背景,不管是《志愿军》还是《南京照相馆》,讲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和鲜活的生命以及他们的命运,他们的成长,这是最重要的。不管你是向内观视,还是向外触及,还是你在历史长河中寻找自我的投射,最重要的我觉得有两点,第一,是不是在写人?如果说电影不是真正在写人的故事,人的情感人的命运的话,它是没有温度的,它可能很绚烂,很奇观,但它没有温度。
第二,自我价值观是什么?表达只是一个行为,表达背后价值的观是什么?对历史的态度是什么?对人的态度,对自我的态度,对身边的一草一木的态度,这种态度是电影的灵魂,而且这种表达和要塑造的人物,这两者之间是要产生共振的。这种共振构成了电影在视听或者说情节之外,跟观众心灵沟通的核心。
所以我对青年创作者的建议是,第一,要真正去体会什么是人的故事。一方面我们应该去阅读,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去接触真实的人,而不是关在房间里,在笔记本电脑上试图去用文字去说,我要写一个快递小哥的辛酸。如果你没有去跟他聊,没有跟100个快递小哥去聊,没有跟他们完整地跑几天,你写不出他的辛酸。很多时候很多创作者喜欢关在房间里去悲悯,我觉得在房间里的这种悲悯和自我感动是需要改变的,你需要深入生活,深入到那些个体的身边去陪伴他们。
第二,想一想你的价值观是什么?如果你的价值观是模糊的,作品本身的艺术水准也会受到影响。这两方面都是需要现在青年创作者去高度注意的,也是我自己在创作时候的一个出发点。我会在写每个东西的时候,想想我的价值观是什么,里头的人物是否有文学性,而不是一个符号一个工具。
潮新闻: 关于什么是好剧本,如果请您给青年创作者分享一个标准,您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
张珂:首先这个剧本是否符合类型片叙事,叙事的技巧是否纯熟。标准的类型片叙事,就是一个人去完成一件事的动作与反动作。当然电影可以有不同的叙事方法,但最基本的类型片叙事,对院线电影来说是还需要夯实的。
第二,要有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能既在剧作中合理,又在生活中合理。
第三,我认为要有才气。才气意味着你完成了人物,完成了事件,但真正电影能留下来是要有一些灵光乍现的东西,要有一些能流传的台词,这种才气的东西每个电影都需要有一到几处。我们记住的好电影,往往记住的是创作者的灵光乍现。
潮新闻:您对这些年轻人在剧作上,具体有哪些建议?
张珂:能走到浙江创投15强的都不弱。能够让他们的剧本,让更多的投资方一眼喜欢,这是需要他们去做的。举个例子,他们提交的15份故事梗概,在我看来,大概有1/3是不合格的。好梗概就是5个W,何时何地何事何因何人。我写东西不爱用生僻词,2500到3000个汉字就能写剧本。绝大多数的剧本描述都是用最通俗最朴实的语言去形容一个镜头效果。
我的研究生导师也是著名编剧邹静之先生,十五六年前教过我一句话,我认为它是最标准的一个电影故事,“一个煮熟的鸡蛋找妈妈”。首先它是一段旅程,找妈妈类型,公路、亲情、家庭没错吧?第二,它蕴含着冲突,悲剧、初心。鸡蛋找妈妈,孩子找母亲是天然的一种情感,鸡蛋是脆弱的,跋山涉水,翻山越岭。找到了妈妈又怎么样?你是煮熟的,你妈妈没有办法把你孵成小鸡,又是个悲剧。但它也是个喜剧,是一个温馨的结尾,孩子跟母亲重逢了。
我们可以把鸡蛋和妈妈替换成各种不同的东西。比如说,昨天我还跟廖宇老师在说,《浪浪山小妖怪》就是一个煮熟的鸡蛋找妈妈的故事。一群根本没有战斗力的不靠谱的小妖怪,不就是煮熟的鸡蛋吗?要假扮成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成为大英雄,怎么可能?他们一定做不到,但最后,他们又一点一点地找到了小确幸的东西,整体其实是个悲剧。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