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中,7月25日上映的《南京照相馆》凭借过硬口碑实现热度延续,密钥延期至9月24日,最终斩获30亿票房,成为当年暑期档的“救市之作”,豆瓣开分更是高达8.7分,稳稳领跑所有同类影片。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电影市场迎来一波抗战题材影片集中上映的热潮。
其中,7月25日上映的《南京照相馆》凭借过硬口碑实现热度延续,密钥延期至9月24日,最终斩获30亿票房,成为当年暑期档的“救市之作”,豆瓣开分更是高达8.7分,稳稳领跑所有同类影片。
而同期上映的《校歌》《火着枪响》等作品,全国票房仅停留在数万级别,最低的甚至只有1.1万,因观影人次严重不足,连豆瓣评分页面都无法生成有效分数。
同样扎根抗战历史,同样承载纪念意义,为何不同影片的市场命运会出现如此悬殊的差距?
不少人将其简单归结为题材红利的差异,认为只要沾了热门历史事件的光,票房就有天然保障。
但深入拆解这些影片的创作细节与市场反馈逻辑便会发现,题材只是决定影片起点的“入场券”。
真正左右成败的,是创作者对历史语境的把握、对观众认知的契合,以及将历史真实与艺术表达融合的能力。
这三重创作修炼,才是抗战片能否突围的核心关键, 市场中存在一种固化认知,认为抗战片的票房高低完全由历史事件的知名度决定,热门题材天然具备流量优势,冷门题材再怎么打磨也难以突围。
这种观点将历史题材等同于“票房保险箱”,却忽略了创作执行层面的关键作用,《东极岛》的市场表现恰恰戳破了这一认知误区。
作为当年纪念影片中的“种子选手”,《东极岛》拥有豪华主创阵容与大投资制作,其取材的历史事件虽原本知晓度不高。
但得益于前一年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的预热铺垫,映前关注度成功跻身暑期档第一梯队。
猫眼与淘票票两大购票平台的“想看”人数、影院预排片占比及预售成绩,均处于同期影片前列,市场对其期待值颇高。
从题材基础来看,它已通过前期运作弥补了历史知晓度的短板,具备了成为爆款的潜质。
但影片上映后,口碑迅速陷入争议,观众反馈集中在“人物与历史氛围脱节”上,片中主角塑造过度强化现代审美。
人物的“酷感”与“少年气”虽能吸引部分年轻观众,却与历史事件本身的沉重基调产生割裂,让观众难以代入情境。
随着负面评价扩散,影片上座率持续走低,票房表现远不及预期。
这一案例清晰表明,即便通过前期运作提升了题材关注度,若忽视观众对历史氛围的认知预期,仍会错失市场机会。
另一种常见争议认为,抗战片只要忠于历史细节,就必然能获得观众认可,创作中的艺术加工反而会损害历史真实性。
这种将“史实细节”与“观众共鸣”对立的观点,在《731》与《南京照相馆》的对比中得到了有力回应。
《731》的创作基于大量历史资料,许多情节都能找到史实依据,但其市场表现呈现“票房高开低走”的特征。
首周凭借731生化实验这一高知名度历史事件的吸引力,斩获12亿票房,但随着口碑争议发酵,后续票房增长乏力,最终猫眼与灯塔专业版对其总票房预测定格在15亿左右。
症结并非出在历史真实性上,而是影片对历史细节的处理忽视了观众的普遍认知预期。
片中以真实人物高桥加代为原型创作的女军医角色,虽有史料支撑,但作为历史特例被放大后,打破了观众对731部队的固有认知。
反观《南京照相馆》,虽对历史原型采用了较大幅度的艺术改编,却成为当年纪念影片中唯一叫好又叫座的作品。
影片舍弃曾用名《吉祥照相馆》,通过片名中“南京”二字强化历史背景辨识度,降低了观众的认知门槛。
在人物塑造上,没有刻意突出“个性化”标签,而是聚焦苏柳昌等普通人在战乱中的挣扎与坚守,这种“为了活着先走一步看一步”的状态,与观众对历史中普通人的认知预期高度契合。
两部影片的对比证明,抗战片的真实性并非等同于细节的复刻,而是要在历史大框架下,实现史实与观众认知的平衡,让观众在情感上认可“这段历史里的人就该是这样”。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电影市场中“大制作+名主创”的工业配置,足以抵消题材与创作中的短板,这一误区在多部影片的市场反馈中不攻自破。
《东极岛》汇聚了被视为票房保障的大导演与大明星,制作规模远超同期多数抗战片,却未能挽救口碑与票房的颓势。
可见在抗战片创作中,工业配置只是辅助条件,无法替代创作内核的价值。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纪录片《山河为证》的突围,作为非虚构作品,它没有明星阵容与大场面加持。
却凭借对历史的客观呈现、叙事节奏的精准把握,以及对历史细节的细腻还原,获得了比多部剧情片更好的市场成绩。
这一现象印证了创作质量才是影片的核心竞争力,无论题材冷热、制作大小,唯有让观众在历史叙事中找到情感共鸣,才能真正赢得市场。
从产业逻辑来看,抗战片的市场表现本质上是观众需求与创作供给匹配度的直接反映。
观众选择观看抗战片,核心诉求是在历史叙事中获得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而非单纯接受历史知识灌输。
观众对历史的认知往往基于普遍共识,创作中对历史特例的运用,需辅以充分的背景说明。
从《南京照相馆》的30亿票房,到部分影片的1.1万票房,抗战片市场的巨大差距,勾勒出中国电影市场从“题材猎奇”转向“创作品质”,从“工业配置”转向“情感共鸣”的成熟轨迹。
当创作真正扎根历史土壤又贴近观众心灵,影片才能实现社会效益与市场价值的统一,这便是《南京照相馆》等作品成功的核心密码。
来源:鹏讯放映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