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说说这个奖有多重要,奥菲尔奖1990年就有了,原来叫以色列电影学院奖,2004年才改名,相当于以色列电影界的最高荣誉。
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文 |昕昕
你能想象吗?一个12岁孩子的梦想,竟然搅动了整个以色列的文化圈!
前几天,以色列的"奥斯卡"奥菲尔奖爆了个大冷门——讲巴勒斯坦少年故事的《大海》拿了最佳影片!
这事儿像一颗炸弹,在以色列炸开了锅,连文化部长都急眼了,放话要让电影节彻底黄掉!
先说说这个奖有多重要,奥菲尔奖1990年就有了,原来叫以色列电影学院奖,2004年才改名,相当于以色列电影界的最高荣誉。
每年9月颁奖,700多个专业评委投票选出赢家,拿到最佳影片的还能代表以色列去冲奥斯卡,可今年,评委们偏偏把票投给了《大海》这部 "问题电影"。
《大海》讲的故事简单又扎心:12岁的巴勒斯坦男孩哈立德,长这么大从没见过大海,学校组织去特拉维夫看海,到了检查站,以色列士兵说他的许可证没用,把他孤零零地拦了下来。
就为了看一眼地中海,这孩子愣是凭着一股劲儿,在完全陌生的地方独自闯荡,一路上吃尽了苦头。
谁能想到,这部成本才400万人民币的小成本电影,居然横扫了最佳影片、剧本、男主等五项大奖!
文化部长米基・佐哈尔气炸了,公开骂这事儿"可耻",说电影把以色列士兵抹黑成坏人,还威胁要断了电影节的政府资助,甚至要另起炉灶办个新奖项。
可这事儿真的意外吗?早在上个月提名名单出来时,争议就不小,除了《大海》,还有好几部反战电影入围。
那达夫・拉皮德的《是的》直接讽刺现政府,《氧气》讲一位母亲盼着参战的儿子回家,都把巴以冲突摆上台面,右翼分子早就看不顺眼了。
更巧的是,颁奖前几小时,联合国刚发布报告,说以色列在加沙搞种族灭绝,颁奖典礼现场,好多人穿着印反战标语的黑衣服,气氛凝重得让人喘不过气。
13岁的小男主穆罕默德・加扎维领奖时哽咽着说,希望全世界的孩子都能远离战争;最佳男配角哈利法・纳图尔没到场,托人读声明时说,加沙的惨状让他连电影都顾不上了;老导演乌里・巴巴什更是直接痛骂政府,呼吁大家不分种族宗教,一起守护生命的尊严。
面对文化部长的威胁,以色列电影学院硬气回应:《大海》讲的是人类共同的渴望,一个想看海的男孩,怎么就成了"抹黑"?这部由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一起拍的电影,恰恰证明了艺术的力量!
可麻烦还没完,近4000个好莱坞明星,包括艾玛・斯通、马克・鲁法洛这些大腕,联名抵制以色列电影机构,说要像当年抵制南非种族隔离那样,反对以色列在加沙的所作所为。
派拉蒙影业站出来反对,说不该连累艺术家,可巴勒斯坦方面说了,要抵制所有和以色列政府有关的机构——偏偏《大海》的投资方以色列电影基金会就是公共基金,这下电影就算去奥斯卡宣传,都可能被抗议。
而那些左翼电影人,则是腹背受敌,《是的》主演艾里尔・布隆兹,颁奖几小时后就被警察抓走,就因为两个月前发了首批评总理的诗,最后被迫删掉诗歌才被放出来。
以色列电影学院院长无奈地说:"政府根本不在乎好莱坞的抵制,他们巴不得这样,正好趁机收拾我们这些敢说话的电影人。"
想想真让人唏嘘,一个孩子看海的梦想,成了政治博弈的牺牲品;一部呼吁和平的电影,让艺术家们两面受气。
在这片被战火笼罩的土地上,连艺术都成了战场!什么时候,孩子们才能安心地去看海?什么时候,电影才能只讲人性的温暖,而不是被当成武器?
真心希望,那些手握权力的人能听听孩子的心声,听听艺术家的呐喊,别再让仇恨继续蔓延了!
来源:昕昕局